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如果这4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研究论文相关的文章。
一、引言。
在我国将近七十年的体育发展过程中,通过采取举国体制的一种发展的形式,全面的集中了社会主义的一个优势,大力的发展竞技体育,现如今也是取得了一个良好的成绩。尤其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第一次的组团去参与到洛杉矶奥运会中,便取得了十五枚金牌的一个有益成绩,在这个基础上便是进入到了世界竞技体育的第一军团之中。除此以外在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之中,则是更好的实现了金牌方面的突破,同时也是超越了美国以及俄罗斯两个强国,夺得了第一位,此外也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突破。
二、研究的方法分析。
通过采取采取文献资料方法的一个分析以及规范分析的方法,充分的查阅了相应循环经济理论和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目前的循环经济理论成果以及竞技体育所存在着的浪费情况作出相应的分析,与此同时也是较为系统的去分析了资源浪费型竞技体育的发展对于社会资源代价和大众体育发展之间所存在着的滞后关系,提出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去创新当今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带动我国竞技体育可以得到一个良好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可以逐渐的进行提高。
三、循环经济理论的创新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分析。
针对于所谓的循环经济而言,并不仅仅的只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方面存在着的污染问题,促进利用效率的提高,将其承包成为社会经济的另外一种形式。此外也是能够促进人类的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循环的发展,实现人类和资源环境之间可以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针对于所谓的循环经济而言,运行的管理体制也是人进行设计和实施的,人也是作为了社会中的重要细胞,循环经济也是直接的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过程带来了一定的转变,也是转变了人们认识环境和学习环境,更好的去实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针对于这一点而言,主要是作为当今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能够处于在一个循环的综合效益之中,也是经济的去发展循环经济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
在此之外针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主要是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与此同时主要是作为社会文化细胞的竞技体育内涵和外延,将会能够直接的对反映出母体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水平将会直接的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针对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也是作为循环经济不断的去更新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对竞技体育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必须要能够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
现如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之中,不论是作为其奥运会或者是建设处的各种类型竞技体育运动的场馆,或者是作为生产和疏通各种体育运动设备的产品,目前将会将其绿色以及循环经济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也是直接的引导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航标。
现如今对于竞技体育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增加,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代价之间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矛盾,在这个基础上带动了世界绿色体育的全面发展完善,与此同时也是带动了生态体育的持续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构建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措施分析。
所谓的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发展而言,在对进行构建的是会后需要能够严格的`去遵守着生态经济协调的发展机制,同时也是需要可以把竞技体育的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其核心的发展要求,通过减量化和再利用等作为其发展的原则,并且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序和利用作为其一种重要的手段,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去解决举国体制方面存在着的资源浪费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更好的促进竞技体育以及经济之间可以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针对于这种改革而言,主要是通过进行调整以及变革一些不合适的竞技体育发展需求,可以更好的去实现竞技体育所存在着的形态,对其进行自我的完善。针对于这个变革而言,主要是为市场化以及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为一体的工程,在这个系统之中,每一个要素也是构成了相应的依存以及相互作用,存在着一个特定的整体。使经济体育可以在不同阶段运行,保证循环型竞技体育的发展,带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除此以外在该系统当中,市场化也是成为了构建资源循环型竞技体育进行发展的重要形式,目标便是能够更加有效的去进行解决处理好当局部门以及市场间所存在着的关系,也是能够更好的让市场可以在资源环境进行配置的时候能够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但是针对于市场而言,也是根据其需求作为导向,资源的管理部门也是能够把自动的经营方式或公共资源能够直接的委托给当局部门的交易平台之中,让社会之中的一些群体可以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形成了公开的交易形式,对市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及调节,使竞技体育的资源能够得到循环的使用,此外市场的需求也是成为了大众体育针对于公众体育资源的实际需求。
五、总结。
通过对上述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能够得出,通过构建起一个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市场必须要存在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是需要社会中不同的人群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意识和行动都将会对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市场带来良好的影响,要是没有能够得到公众的参与和理解,那么将会不可能具有着持续的消费方式,也是难以能够形成市场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要能够让广大人们群众可以认识到资源循环型的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和目的能够充分的了解,并且让民众可以一同的参与到其中。
参考文献:
[1]徐辉。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上海企业,,12(24)120-124
[2]郭轶群,苏明理。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路径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2(24)147-151
[3]袁丽静。技术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钢铁工业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4)158-162
[4]李炳炎,孙然。实践引发理论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12(24)105-10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健身的日益关注,体育锻炼日益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众竞技体育即由此兴盛起来。大众竞技体育不但对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和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日益成为体育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大众竞技体育由大众体育现实需求发展而来,目前还不成熟,将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技术与大众竞技体育相结合,提高大众竞技体育的组织效率和影响力,是提升其水平和扩大效益的一条重要渠道。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互联网 ”概念解析
“互联网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可以说,“互联网 ”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1.2 大众竞技体育与“互联网 ”
大众竞技体育是大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社会成员参与进行的,以增强体质、丰富业余生活,提升运动兴趣为目的,在自发组织起来的社会体育群体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的,按照一定规则和标准举行的体育类竞赛活动。大众竞技体育日益成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动力和重要形式。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迅速发展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崛起,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之间的供需矛盾也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搭上互联网这趟快车,依托该技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式,那么,体育产业应该如何借助“互联网 ”这一先进技术达到蜕变,殷俊海认为,互联网 体育可以有以下益处: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缩短成交时间,简化交易环节,提高运转效率,去中心化,增加顾客体验,特别是免费体验,形成新的增值效应。将“互联网 ”引入大众竞技体育之中,将会减化组织繁琐程序,优化竞赛运行秩序,增强大众竞技体育影响力,扩大大众竞技体育影响,增加大众竞技体育为社会、企业和个人所带来的益处。
2 大众竞技体育现状
2.1 大众竞技体育发展概况
(1)大众竞技体育组织管理情况。
目前,在我国举办的大众竞技体育比赛,有各种级别,既有国家、省、市、社区或者乡镇体育赛事,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和体育小团体组织的小型比赛。不同级别比赛的组织管理和比赛目的也略有不同,由体育局等较高级别行政管理机构组织举办的大众竞技体育比赛,一般以全民运动会的形式,推动一些体育项目的发展,以扩大体育锻炼人口,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为目的。由社区、街道等基层行政管理机构举办的体育比赛,一般以单项体育活动为主要竞赛内容,比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这些比赛对参赛人员要求低,参与性强,是改善人们健身水平,促进体育锻炼的有效方式。由大型企业单位出资举办的体育比赛也以单项比赛为主要形式,一般会聘请专业的体育专业人员负责整个赛程的组织,主要是以提升企业知名度,宣传企业产品,吸引顾客为目的;另外也有一些事业单位内部或者同一运动的体育爱好者团体举办的小范围内的单项比赛,这种比赛主要以提高运动技术,增进团队成员之间感情为主要目的。
(2)大众竞技体育参赛者特点。
研究发现,大众竞技体育比赛参赛者的特点也随着比赛级别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对于较高级别的.国家级、省级、乃至市级全民运动会或者单项比赛项目,通常会对参赛年龄进行组别划分,基本以青壮年为主;对于企、事业单位和一些体育团体组织的比赛,由于规模较小,一般不会根据年龄设置组别,其参与者30~50岁之间占主体。对于大众竞技体育参赛者的调查显示:这些参赛者大多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经济状况良好,对体育锻炼有着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于体育比赛的反应也较为积极。
(3)大众竞技体育的产业价值。
大众竞技体育能够为体育产业带来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大众体育比赛为企业提供了商机,商家在举办大众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获得了向消费者宣传和体验使用产品的机会,提升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大众竞技体育本身的开展也具有产业价值,举办比赛的人力、物力的付出和回报,带来的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2 大众竞技体育存在问题
(1)组织管理有待完善。
一般较高级别的大众体育比赛,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策划或者专业的体育人员设计,都有着非常完善且正规的赛前、赛中和赛后的组织管理,一些中小规模体育比赛的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就稍差一些,主要表现为:报名程序繁琐不规范,参赛者对比赛规程不了解,参赛者缺乏对比赛的全面了解,参赛人数控制不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比赛的顺畅进行。
(2)宣传影响有待提升。
一场体育比赛的举办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去经营的,将比赛的利益最大化是任何比赛组织者的追求,宣传则是一个很好地提升体育比赛举办价值的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宣传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等都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宣传带来了广阔的空间。而除了一些较大型的大众体育比赛外,大部分大众体育比赛即满足于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没有全面认识到宣传对比赛的影响,比赛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3)安全保障有待提高。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如果不恰当反而会带来伤害,虽然大众竞技体育主要以增强体质、提升运动兴趣等娱乐功能为主要目的,但其中也有竞技体育的特点,在竞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追求个人技能的精湛与完善,相伴随的也必须重视体育运动安全保障问题,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对于一些中小型的大众体育比赛,尤其是小型比赛,其安全保障问题比较突出,具体在报名环节对参赛者的身体状况没有相关的检查或要求,赛前对参赛者缺乏安全教育,赛中没有安排医护人员应对紧急情况,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和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就易形成严重后果。
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大众竞技体育的整个组织流程,充分发挥大众竞技体育功能,弥补以往不足,是促进大众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办法。
3.1 赛前组织
大众竞技体育的赛前组织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包括比赛的申办、承办,比赛的介绍,参赛队员的招募等,在这些环节中恰当引入互联网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运作效率,扩大比赛影响。例如:利用手机、网络、电视等途径对比赛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比赛的时间、地点、内容、组织、奖项设置等,以便参赛者合理安排时间;另外,比赛的报名程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简化和优化,避免参赛者来回奔波,有效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
3.2 赛中管理
大众竞技体育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和水平,这种平民化的体育竞赛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具有激励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局限,除非较大规模的大众竞技体育赛事有电视转播,一般的大众体育比赛媒体关注较少,网络信息也较少,比赛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另外,对于比赛中的一些实时跟踪手段也非常少,对于即时比赛信息的更新也非常有限,对于临时的比赛调整和变化,通知起来也较麻烦。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现在的互联网发展程度来说,实现这样的目标一点儿也不难,对比赛结果进行实时更新,利用手机客户端或者电脑客户端的便利,进行比赛信息报道和比赛信息通知,相比于电视转播等传统手段具有成本低、传播快和易得性特点。
3.3 赛后宣传
紧张而激烈的比赛过后,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赛者都松了一口气,觉得比赛到此全部结束,从比赛行为这一意义上来说,的确比赛已经结束,但就整个宏观赛事来说,赛后宣传其实也是必须重视而且要认真做好的重要一环。应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端和电脑端对比赛整体进行回访报道,进行赛事总结和分析,对比赛亮点进行回放,对于有赞助商的赛事来说,赛后应用互联网可以为企业宣传再加一把力,巩固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总之,应用互联网做好赛后宣传,是大众竞技体育锦上添花之举。
总之,大众竞技体育在我国发展的还不够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变化,大众竞技体育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研究的论文
【内容摘要】可持续发展是西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并提出了解决制度障碍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西部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应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亦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所在。西部开发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建设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更是制度创新过程,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做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兼顾、法规建设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所沿用的以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工业发展模式,非但投入和产出效率不尽人意,而且带来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使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累积性问题日益严峻,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制度障碍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因此要解决西部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加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力度,必须分析循环经济的制度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问题,进行制度建设和创新是西部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基础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调解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而自发形成或人为设计的社会交往行为规则。制度是经济发展中一项不可忽视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它决定了人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形式。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制度的复杂系统,发展经济并不仅仅只需要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更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持。因此必须将制度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模型中,才能有效地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现在,人们研究任何一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都必须分析与其相关的制度问题。而像发展循环经济这样一个实践性、政策性很强的经济发展问题,当然更不可能忽视对其进行制度层面地分析研究。
从根本上说,制度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循环经济不仅仅是旨在改变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而应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规范和引导经济运行的路径。因此制度因素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主要发挥以下功能:
第一,协调和整合循环经济运行中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追求,必然会形成一定利益集团,如果不对不同的利益关系加以合理协调和平衡,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发展循环经济必然导致不同人群或团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变更,它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其中包括不同区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这都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支持。制度能在一定范围内将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比较合理的配置,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平衡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把人们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各方可接受的范围内。
第二,规范和约束人的经济行为,使其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追求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约束,就势必导致负外部性行为的泛滥,不仅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必然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们以往所熟悉和适应的经济行为模式,是在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制度下所形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有相当一部分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要改变这些行为模式,使其适应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需要利用制度作为一种律令产生强制力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第三,制度对人们符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的行为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制度是一种持续性、规范化的激励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制度的激励作用主要是通过将外部利益内部化来实现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社会收益率较高的社会活动,但在目前的制度下,发展循环经济的个人收益率却不高。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应该使循环经济中的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建立起了这样的制度,人们就会自觉选择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行为。
三、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
(一)有效制度供给不足
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西部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重要根源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从而难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保护环境。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尽可能大的利益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单个利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西部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部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和东部相比,国家对西部地区在基础制度供给、产权制度供给等多方面无论在广度、密度或深度上都明显不足。西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劣势、经济基础薄弱、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投资软硬环境欠佳,通过自主需求创造供给的动力缺乏,再加上政府支持和政策供给上的不足,经济主体行为长期徘徊在国家严格划定的行为准则圈内。使得要素配置效率低下,核心制度和外围配套制度相互脱节,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制度变迁不均衡
制度供给不均衡会导致制度变迁不均衡,进而会对西部循环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一个经济体中不合理的制度变迁会弱化对资金、技术、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西部地区变革长期在国家自下而上的强制推行下进行,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制度变迁不属于内生的、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无法与市场经济充分融合,因而其变革具有更多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
西部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也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因此为了发展本地经济,政府、企业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解决政绩压力、经济增长、就业压力等,往往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环境问题被置于边缘地位,片面追求“集体”局部经济利益,很可能导致全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结果,从而阻碍循环经济发展。并且政府自身利益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并未成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西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市场经济特性并不明显。
(三)制度效率比较低
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力主要由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决定。西部尽管存在要素成本优势,但制度因素造成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过高,制度经济绩效比较低,制约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这主要源于不同制度演进格局所产生的制度本身。作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稀缺性问题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具有更高的经济绩效。虽然西部正朝着市场经济体制方向迈进,但其演进的效率、速率以及配套的各种制度的建立、发展程度较东部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表现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绩效上比较低。
(四)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弱化
现有的资源环境制度主要侧重于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制度仍不健全,漏洞较多。首先,环境保护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弱不够,管理关系不顺,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次,政府依旧还存在着部门分割,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保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分部门的多头管理不仅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制度间缺乏协调、配套和整合,而且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再次,我国在法律中未能明确公民的环境权益,从而使得公民不能维护自身权益,导致政府在监督污染排放方面成本过大。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纵容环境污染行为的负面作用。
(五)环境产权界定困难
为了使外部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成本与利益内部化,十分有必要明确界定环境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点,不具有明确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如江河、大气等自然资源就十分难以界定产权。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关于环境产权的概念还未明确界定。使得环境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环境产权的主体应是国家,所以要研究环境产权如何进行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由于环境产权交易是以排污权的需求与环境产权和排污权的供给为特征的,还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处理等难题。
(六)现存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冲击
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在西部更为明显。在这种二元制结构体系下,形成了城乡两大相互独立而又悬殊巨大的经济板块。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特有的城乡分割和城乡壁垒,给西部的循环经济制度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和严重障碍,对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造成多种危害。
由于西部城乡企业自成系统,乡镇工业布局分散,同时对乡镇工业缺乏科学规划,使得城乡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不少污染的项目从城市扩散到了乡村,乡村成了污染工业的避难所。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在经济结构、思想观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在乡村中无法正常开展,这也成了建立循环经济制度不可回避而且难以逾越的障碍。
(七)非正式制度方面缺位严重。
非正式制度是人类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的总和。非正式制度通过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软约束,激发人们的内心理念来实施一定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经济发展。西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粗放经济模式以及较低经济生活水平,导致了整个社会对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正式制度实施的文化环境。首先,西部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倾向:一是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把发展单纯看成是一个经济问题,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二是片面地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资源、环境问题就可随经济的增长而自然解决。其次,缺乏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往往把自然当作为生产所利用和支配的对象。这种片面的自然观是与循环经济思想格格不入的。自然界在人类无休止的的破坏下所呈现的报复性反应,已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的自然观,开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但是要让人们彻底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再次,长期以来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伦理观大行其道,其局限性就在于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长远利益,和西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四、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保障
西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现有利益格局,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生产关系进行新的制度安排。这种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并规定其交易和补偿机制。这必将重新构造社会价格形成机制,从而重新调整社会利益分配关系。
(一)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
从长期来看,西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制度问题的重点,首先是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西部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和产权配置不当,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对滥用资源和污染环境构成阻隔屏障。我国法律规定的资源绝大部分属国家所有,但由于政府管理能力的限制,国家对国有资源产权的实现难以完全落实。因此,西部资源产权制度创新的重点是,突出所有权管理和集中统一管理,强调国家的资源收益权,使国有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充分体现,以提高资源使用成本,遏制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行为。
构建明晰的产权制度,就需要把经济活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使外部影响内部化,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在西部地区沙漠化的治理中采用拍卖土地使用权的做法,即明确规定谁购买、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可继承、可转让,在国家拥有最终所有权的同时,治理主体(经济个体)得到土地的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从而调动其投资的积极性。
明确环境产权,实施环境容量的有偿使用。对产权难以界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如空气、河流,可以划分各地区一定的责任范围,如合理分摊环境治理费用和严格法制约束,制定出明确的奖惩规则。对无法避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政府作为维护生态环境的代表与污染者之间进行环境产权与排污权的付费许可污染的交易以及排污权的产权交易,充分运用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和无节制使用自然资源及由内部经济性行为导致的外部非经济性行为。
(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缓解城乡差别愈来愈严重的趋势,实现城乡均衡协调发展是西部当前面临的一大社会难题。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确立循环经济制度就将成为空谈。在努力消除城乡差别,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消费者、企业、各级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之内。鉴于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环境意识比较薄弱,一些地方政府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对污染企业提供保护的现状,应改革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体制,防范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创造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新的环境保护机制,提高管理的权威性和环境管理的效率。
第二,要有预防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在西部经济发展和加速城乡差别的缩小过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掠夺式经营引起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了西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不少地方单纯追求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恶化。要克服这个问题就必须有预防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制度安排。要坚决杜绝已为城市淘汰的污染型工业进入农村,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第三,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目前西部的环境保护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政府主导型模式。在推行循环经济,消除城乡差别过程中,政府仍然肩负着历史性的重任。为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转变。对于西部这样一个农业发展滞后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又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区域来说,发展生态农业,政府的政策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落实中央财政对西部的转移支付制度。生态补偿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这对改进西部生态与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应该尽快对西部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式实行严格的控制;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补偿,坚定不移地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可考虑开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补偿税,并将征收范围限定在资源开发类企业或者污染企业,将税收的适当比例用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剩余的归中央统一调配。国家应该对现有的环境污染费、矿产资源使用费等地方性收费项目,以环境保护税的法定形式固定下来,同时扩大环境保护税的征收范围,并根据专款专用的原则,将环境保护税收入做为西部地方政府综合治理的专项基金。国家应该对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或治理,恢复生态环境的项目给予大力度的税收优惠,鼓励西部发展生态环境整治、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剔除现行税制规定中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定。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应当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给予坚决制止。对于一些亏损或微利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产业,对于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产业,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使其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在增加环境(污染排放)税、资源使用税的同时可以对于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实行税收抵扣。通过专门设立环境技术开发基金,重点支持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西部环境综合治理等公用性事业方面适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四)加强循环经济的监管机制。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落实和监督执行更重要。西部应考虑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门领导和管理机构,赋予更大的执法权限,加大执法力度,使循环经济建设真正有组织保障。要改变过去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方法,明确将循环经济纳入政府决策者政绩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自上而下应该层层签订循环经济建设目标责任制,督促其行使循环经济职能,抑制地方保护主义。要规定各级领导必须在任期内实现辖区内环境和资源的循环性“保值增值”,对未完成目标者要依法查处。同时积极发挥中介服务(技术咨询)组织的监督和服务作用,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及时提供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和服务;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和企业制定环境管理策略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协助督促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等,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和发展。
(五)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建设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观、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以及由这些社会观念意识决定的风俗习惯。建立正确的发展观,首先需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发展的涵义,提高对统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就要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从而实现自然界与人的和谐共存。
建立正确的资源价值观对西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直以来西部缺乏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资源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基础和制度环境。现在虽然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是强调物质资本的积累,强调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保值增值,仍然缺乏自然资本的概念。由于缺乏自然资本的概念,资源无价或价格很低,使人们认为自然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造成了资源的无偿占有、掠夺性开发和浪费性使用。因此要使人们从观念上彻底改变资源无价和资源可无限供给的想法。现阶段,西部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逐步使广大群众理解、认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通过改变自身一些落后的观念来配合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主体意识,使公民明确自己具有的环境权益,使公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实践中,彻底转变环境行为,并树立牢固的循环经济意识。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修订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2】任保平《制度演变、制度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评论》2004年第4期
【3】冯之俊《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陕西省榆林市国税局课题组《促进西部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2005年9月10日
【5】《西部发展循环经济调查》新华*2005年7月7日
【6】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11月3日
【7】李京晔,黄为《我国东西部资金流动的制度供给约束及其消除》《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2期
【8】张扬《循环经济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9】《2006年中国循环经济报告》中国*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