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公共体育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论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这7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公共体育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论文相关的文章。
公共体育培养目标和实施途径论文
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是一项公共基础课程,其应用目的在于将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均发展良好的、社会需要的技术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近几年,为对高职院校教育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发展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进了其教学内容。在“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指引下,确定了相应教学理念,即将教育目标设置为育人,将教育导向设置为就业,摒弃以往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传统目标,对新型体育课程模式予以积极探索,打造出一种契合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新型体育教学体系。
1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是终身体育事业于学校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学校对专业技术能力过于强调,对体育课缺乏重视,导致其发展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较为陈旧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相应体育场地与体育器材、相对滞后的体育场馆建设、学校对体育教学课程与教学大纲的设置缺乏统一性、传统陈旧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自我锻炼意识不足等等,造成了学校中缺少良好的体育环境与体育氛围、学生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具备最基础的能动性,对相关困难予以克服,深入钻研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习活动。1.1传统教育方法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仍较为传统,即教师只是一味地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学习,此种教学模式过于封闭与陈旧,对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过于强调,对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体育教学内容有所忽视,不够重视学生能力、兴趣的培养与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并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使学生难以对体育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令学生长期处于“身顺心违”的状态下,对其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不利,导致“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难以实现。在此条件下,许多教师也身心俱疲,无法点燃自身激情,并将自身专业特长与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1.2体育教材与高职院校教育特点不符。许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体育教材为普通学校体育教材,其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不符,许多教师仍将传统体育师范教学内容作为如今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授课内容,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特色的体现,致使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够突出。1.3成绩评价模式过于单一。目前,大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用来评价学生公共体育成绩的方式为传统百分制的项目考测,此种方式无法对学生与学习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变化情况进行直接反应,也无法表达学生在某学习领域或某项学习内容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实际情况。此种现象导致了学生公共体育课程参与过程中的努力、付出及态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肯定,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愈加缺乏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学习的信心。
2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实际层次为依据,在对社会变革有所适应的条件下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利用普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普修,再令其对自身兴趣浓厚的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修。高职院校在选择具体体育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师资状况与学生的爱好、能力、身体条件及适应性,以教师自身专业特长与学生具体情况作为基础,对教学计划进行制订并充分落实。可将选修课内容设置为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让学生以自身兴趣爱好为依据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体育内容,令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况下对体育基本知识技术、锻炼方法予以掌握,充分提升学生自信心,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与竞争能力。2.2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应使高职院校学生养成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意识。相关研究指出,我国学生的健康水平在近些年来得到了一些改善,但仍需注意其在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近视程度与肥胖程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对公共体育课程与学生体育活动的改革力度予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解决,选择如有氧健身操、中长跑等既存在一定运动负荷又可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有效提升的体育项目,以此对学生心肺功能予以改善,提升学生的耐力与体能。2.3培养学生意志与人格。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为独生子女,需对其坚强的意志与优秀的人格进行培养。可使学生在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毅力可通过中长跑培养、勇敢精神可通过体操与障碍跑培养、团队精神可通过篮球、排球、足球与接力跑等项目培养。2.4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高职院校应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切身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教师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对上课场地进行布置,使其尽量合理美观。应给予学生干净清洁的教学场地,使学生置身其中可产生振奋、积极的情绪。可利用色彩搭配合理、造型合理的器材布置来改善学生心情,使其保持身心愉快。还可通过音乐来促使学生身体尽快达到最佳运动状态,尽量提升学生审美、爱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3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3.1赏识教育。因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在中考或高考中的失利令其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自信心。此种状态下,教师需对其进行充分鼓励与正确引导,帮助其正视自己,对自卑心理予以克服。教师应予以每一个学生充分的理解与信任,挖掘学生优点并使其得到尽量发展,多对其进行鼓励,为学生创建更加快乐、自由、宽松的体育教学空间,使学生充分相信自身能力。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教师放下身段,融入到学生中去,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教育零距离的目标。3.2精神满足教学法。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只有在因学习成功而产生鼓舞的时候才出现。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以此对其学习兴趣予以激发。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利用降低篮架高度的方式使学生体会成功灌篮的感觉;在学生学习跨栏时利用橡皮筋替代横栏使学生恐惧心理得以消除,从而体会成功跨栏的感觉;在排球教学过程中,通过降低排球网高度的方式使学生体会飞身扣球的感觉等。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需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持续的发掘与探索,利用精神满足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3.3阶梯式成功教学法。教师可以学生的性别、年龄、兴趣与体质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组教学,为不同条件的学生增设不同的.课程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具有一定对抗性且具有较大运动负荷的项目是多数男同学较为喜欢的比赛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排球、毽球等具有较强趣味性且运动负荷较为适宜的项目是多部分女同学较为喜欢的比赛项目等等。高职院校教师需在选择选学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开心、愉快地享受体育运动。为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以学生每个学期的实际进步幅度作为期末成绩评定评分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阶梯式成功的快乐,实现对自我的持续挑战与超越。3.4成就目标教学法。可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课堂中,使公共体育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不同情境,令学生在学习每个情境的过程中对体育技能进行掌握,对自身整体素质进行锻炼。成就目标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每个情境的实施过程中为其制订特定的目标,使学生带着明确目的进行整个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应用成就目标教学法时需注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要负责的工作为指导,需对学生能力予以充分信任,切勿对成就目标的实施采取过多干涉;教师在对成就目标进行制订时需对学生专业与职业特点予以充分考虑,不可将成就目标设置的太高,避免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无法完成成就目标而受到打击,导致其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4结语
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对其具体特点予以充分发挥,围绕学生发展的目的,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起来,对高职院校体育的教育功能予以强化,培养学生拥有终身运动的生活方式与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有智.阳光体育理念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9(5):94-95.
[2]戴志燕,黄欣加.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多元化课程模式重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17(3):150-151.
[3]罗晓勤.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育“四个主线,一个模式”体系的构建——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体育科学,,36(3):121-124.
[4]刁军辉.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户外攀岩俱乐部教学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6):68-70.
[5]王鑫鹏.高职院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运动,2017(21):132-133,81.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通过时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社会内洒的时比分析,阐明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结合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高校应如何做出贡献并在社会化过程中改革高校的体育教学,探讨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化;途径;全民健身
体育社会化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体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去,请进来,以完善的理论,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为社会体育服务,在落实全民健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促进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增进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体育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提高全民素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高校体育由于受国家经济制约和人民思维定势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对学生全面培养和社会体育的贡献,仍处于封闭落后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过程,仅限于学校体育教育这一局面,存在体育资源浪费,教授对象单一,从而导致其价值的发挥受到限制,高校体育优势得不到发展。种种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高校体育必须转变思想,拓宽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体育社会化的内涵及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促进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社会人积极参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人的教化。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两种属性,即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物性是自然属性而社会性需要置身于人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即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宗教、道德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这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人所参与的体育工作,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体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社会对其多维度的影响,在体育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相应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及社会规范;同时体育对社会起一定的反作用,以一种特有的形式、形态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程和发展.由此,我们认为体育社会化的内涵有两层意义,第一,体育受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体育社会化是一种有限度的运动形态。主要表现在:体育能极大限度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体育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可扩大特定的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体育能够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富有朝气的现代化品格的人。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指学校体育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体育设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潜在的体育消费人群、体育骨干等),为体育社会化贡献力量。同时借助社会化体育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高校体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增加体育人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能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体育社会化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成为推动体育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国体育事业要腾飞,必须走体育社会化之路,形成全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局面,使体育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体育社会化在我国有意识的进行推行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受国情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社会化程度低,面临的困难比较多,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发展的道路。发展学校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根据我国广义的体育概念,我国体育的体系应是三角形的结构,处于上边的是竞技体育处于三角形基础的是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基础,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无论是谁,都要到学校接受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源于学校体育。学生步人社会,便成为社会一个成员,若干个社会成员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团体,这个社会团体体育活动开展的如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如何,反映了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竞技体育更源于学校体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学校体育放在重要位置。美国奥林匹克选手大部分来自学校。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在校学生比例较大。我国高等学校1000多所,有50多个院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成为我国体坛上又一支浩浩荡荡的生力军,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受设施条件和教练员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的高校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和洲际的体育竞赛。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运动员终将能够更多的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为中国的竞技体育贡献力量。
2.2学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人口数量提高体育人口质量的双重作用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高低和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体育人口。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0%。与美国的64%,日本的70%等国家相差一半还多。宜传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深人其社会生活,是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我国体育人口,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精神素质。在校的学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一代受益者,又是积极推行者。实现这一伟大计划的关键是学校体育教育程度。体育人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影响这两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没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自觉的锻炼习惯,很难成为体育人口。所以,学校体育是促进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增加的关键。此外,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国的体育人口中参加正式运动项目的体育人口比例偏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证实,在我国16岁以上的居民中有66.74%的人未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但学生是各类体育组织参加率、接受体育锻炼指导与宜传率最多的群体。说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社会化实施途径
学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发挥学校的各方面的优势,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这是高校体育深人改革的新课题。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探索学校体育社会化的途径,根据调查的结果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出相对一致的意见。
3.1高校体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高校体育要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首先应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广泛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甚至社区等广泛溶合,使高校体育形成一个与社会息息相通、灵活开放的系统。据调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的社区,65%的社区没有体育设施,73.5%的城市居民对本社区的文体设施不满意。但是,作为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所在课余和节假日也没有对社区开放。据调查,沈阳市13所高校体育场馆有45%的院校对周边的单位借用时采取有偿借用;还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制度定期对周边社区开放。在调查的学校中,全都赞成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都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和领导的支持。政策环境不允许将学校的体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目前很难对社会开放。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法律。据最新统计,在日本有97.5%的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由此可见,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还有政策的导向间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空间还很大。而且一旦全部对社会开放将会弥补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3.2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使其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缺乏运动意识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能力.根据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沈阳等全国大城市的调查,在16岁以上占66.74%的不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的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对体育缺乏兴趣。没有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排在第三位,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必要和不宜参加体育钱炼,排在第六检。这些原肠说明了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缺少适应社会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观念上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并以发展个性的项目为主,例如,健身跑、武术、健身操、哑铃操、游泳、网球和简易的器械健身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因地制宜进行长拐的锻炼。
3.3邀立学校体育俱乐部
改革目前学校按行政班上课的做法,按体育墓础和能力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增加确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使高校体育成为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满足不同体育锻炼基础学生的需要。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
3.4开展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结构_
高每学悦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某个地区根特比扯会上的体得设施发展要好,但也良芬不齐,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高校之间应该加强橄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浮共享,突出本校的优势和重点,搞好对社区的开放和魔务,发捧裔秘魄优势为艘会体育的发展贡献力最。使开放的设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开放摘活中强调以人为本,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狱力盘.
4、结论
(1)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旅途径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开放意识,在具体落实上树立服务意识.改革同时应有配套的政维支持,确保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
(2)离校体育社会化应在保诬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为当地社区体育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形成渠道畅通的社会服务网络。
(3)在开放的同时向社会吸取营养,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同时,救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使离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上。
中学体育教学实施价值与实施途径论文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开展的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等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这些教育实践活动以面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方式,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为主要目标,是生命关怀的重要体现。近些年,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生命安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所重视的重要教育课题之一,而且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走在其他国家的前列,将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开展,我国中小学虽然也开展了一些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教育活动,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常态化的教育之中。针对这种情况,该文对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和实施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借此为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提供参考。
1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可以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缺位的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任课教师主要关注的也是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却很少有任课教师关注到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价值,也很少有任课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实际上,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生命安全技能,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价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生命安全实践获得切实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体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科学的融入,不但能够帮助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健康,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中学生而言,现代交通工具和生活工具的便利,使得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以上学放学为例,已经很少有中学生是步行上下学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学生机体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退化,因此,影响了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命安全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开展情景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游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阻抗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生命特征退化的问题。
2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体育理论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室内体育课教学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是教学视频,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展示各种生命安全技能,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或者是听说过的生命安全事故,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预警、如何自救、如何互救等,在学生分析与讲述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生命安全技能,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其次,要注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来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不但同样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同时还能够让生命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生命安全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时的情境、出现火灾时的情境等,并组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逃生模拟训练,让学生自行摸索和体验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脱离险情,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类似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涉及到跑、跳、投等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在中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无疑是实现生命安全教育价值有效途径。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在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探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融合方法与融合途径,以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和常规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曙,罗永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6):43―46。
[2]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7):112―116。
[3]陈悠。由一堂展示课带来的关于体育教学的启发与思考――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观摩有感[j]。中国学校体育,(11):28―29。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的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体育社会化与高校体育社会化内涵的阐述,阐明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结合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高校应在体育社会化过程中改革体育教学,探讨高校体育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和实施途径,以供高校在新形势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化;途径;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增进在校学生身心健康,但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体育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提高全民素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高校体育由于受国家经济制约和人们思维定势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对学生全面培养和对社会体育贡献的作用,仍处于封闭落后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过程。种种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高校体育必须转变思想,拓宽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这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由之路。
1、体育社会化内涵及高校体育杜会化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促进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社会人积极参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体育社会化的内涵有两层意义,第一,体育受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体育社会化是一种有限度的运动形态。主要表现在:体育能极大限度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体育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可扩大特定的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体育能够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富有朝气的现代化品格的人。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指学校体育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体育设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潜在的体育消费人群、体育骨干等),为体育社会化贡献力量。同时借助社会化体育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高校体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增加体育人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起着重要促进作用。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体育在体育杜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体育社会化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推动体育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国体育事业要腾飞,必须走体育社会化之路,形成全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局面,使体育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体育社会化在我国有意识地推行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受国情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面临的`困难也比较多,目前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发展的道路。我认为,发展学校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基础。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无论是谁都要到学校接受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源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更源于学校体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学校体育放在重要位置,美国奥林匹克选手大部分来自学校,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在校学生比例较大,我国高等学校1000多所,有50多个院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受设施条件和教练员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的高校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和洲际的体育竞赛。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运动员终将能够更多的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为中国的竞技体育贡献力量。
2.2学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人口数量,提高体育人口质量的双重作用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高低和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体育人口。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约占总人口比例的300!0,与美国的64%,日本的70%等国家相差一半还多。宣传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深人社会生活,是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是增加我国体育人口,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精神素质。实现这一伟大计划的关键是学校体育的教育程度。体育人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影响这两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没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自觉的锻炼习惯,很难成为体育人口,所以,学校体育是促进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增加的关键。此外,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体育人口中参加正式运动项目的比例偏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证实,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未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但学生是各类体育组织参加率、接受体育锻炼指导与宣传率最多的群体。说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人口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社会化实施途径
学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探索学校体育社会化的途径,根据调查的结果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出相对一致的意见如下:
3.1高校体育由封闭走向开放。高校体育要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首先应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广泛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甚至社区等广泛融合,使高校体育形成一个与社会息息相通、灵活开放的系统。据调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的社区,65%的社区没有体育设施,73.5%的城市居民对本社区的文体设施不满意。而且,作为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所在课余和节假日也没有对社区开放。据调查,沈阳市13所高校体育场馆有45%的院校对周边单位采取有偿借用,还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制度定期对周边社区开放。在调查的学校中,全都赞成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都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和领导的支持,政策环境不允许将学校的体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由此可见,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还有政策的导向问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对社会开放的空间还很大。而且一旦全部对社会开放将会弥补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3.2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使其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缺乏运动意识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能力,这说明了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缺少适应社会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观念上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并以发展个性的项目为主,例如:健身跑、武术、健身操、哑铃操、游泳、网球和简易的器械健身,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
3.3建立学校体育俱乐部。改革目前学校按班级上课的做法,按体育基础和能力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增加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业余体育训练时间,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
3.4开展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结构,大学联合造大船,使高校体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某个地区相对比社会上的体育设施发展要好。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高校之间应该加强横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本校的优势和重点,搞好对社区的开放和服务,使开放的设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开放搞活中强调以人为本,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
4、结论
4.1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在指导思想上应树立开放意识,在具体落实上树立服务意识。改革同时应有配套的政策支持,确保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
4.2高校体育社会化应在保证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为当地社区体育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形成渠道杨通的社会服务网络。
4.3在开放的同时向社会吸取营养,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为全民健身服务,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使高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上。
公共体育跆拳道课实施翻转课堂研究论文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参与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中的教学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组别,在跆拳道基本功测试、步法测试、腿法测试和品势测试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且翻转课堂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大学公共体育;翻转课堂;跆拳道笔者
根据我国信息化教学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试图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进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身体素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吉首大学、级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的班级中,随机抽取10个班,5个班为对照组(200人),即采用传统常规教学模式;5个班为实验组(200人),即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分组前,对10个班的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所有学生在选跆拳道课以前均未参加过跆拳道学习、培训或辅导,相关基础为零,体能测试表明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实施
跆拳道选项课的授课内容为跆拳道基本功、步法、腿法、品势太极一章。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18个教学周,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过程同步进行,两组的教学场地、内容、授课教师、课程进度等均一样。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知网检索和学校图书馆查阅,收集国内有关跆拳道教学研究的论文、专著、教材等文献50余篇/本,了解国内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教学情况,并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教学进行归纳和研究。
1.3.2实验法
对400名选跆拳道课的学生分为对照组(200人)和实验组(200人)进行实证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授课程序为:(1)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内容。(2)教师课前完成备课、课堂中进行动作的演示、讲解、纠错并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练习。(3)学生课前自行预习,课堂上跟随老师练习并在课后完成练习作业。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授课程序为:(1)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内容,并通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教师课前进行知识点梳理,设计录制课程视频并上传教学平台,课堂上结合视频内容进行演示及练习纠错,课后收集分析相关数据进行教学反思及总结,学期末结合课堂表现及课程视频学习情况对学生基本功、基本步法、基本腿法(腿法分为空踢和踢靶)、品势等进行测试。(3)学生课前在教学平台观看课程视频,并进行自我学习、问题收集、互动讨论等,课堂上观摩老师演示,结合自身问题加强练习,并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互动,课后针对问题内容反复观看视频主动复习并思考。
1.3.3参与观察法
在完成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后,根据吉首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组进行考核,内容包括跆拳道基本功、基本步法、基本腿法、品势一章等。
2结果分析
2.1跆拳道选项课学生成绩比较
2.1.1基本功成绩比较
跆拳道基本功由礼仪、发声、提膝、竖叉组成。“礼仪”是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而且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跆拳道礼仪与我国传统武德相似,除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具有内外兼修的作用。通过对跆拳道礼仪的学习,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观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修养;能促进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跆拳道礼仪中的儒家尚礼与仁爱、百折不挠、忍耐克制的精神,对扭转现代人的功利主义、理想主义、信仰缺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发声”是跆拳道的显著特征,在练习或比赛时,配合动作把气与神集中起来,从内心深处发出“哦嚓”“啊差”“哈”“呀”等声音,这在跆拳道中又称为“气合”。气合就是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技合,从运动生理学角度不仅可以增加击打力量,充分发挥肌肉的潜力,还能有助于增强肌体的抗击打能力,同时,还能帮助自己消除疲劳;从技战术上可以震慑对方,有助于扬威和增强自己的士气,此外还可以根据对方不同的发声揣摩其心理及战术,可以扰乱对手的判断。“提膝”是所有跆拳道腿法的第一个动作,跆拳道每个腿法都是从提膝开始,所以提膝的速度和质量就决定了腿法的速度和质量。“竖叉”是学生柔韧素质的缩影,而柔韧素质是非常锻炼学生意志力和身体素质的教学内容,在跆拳道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跆拳道在实战比赛中要求踝关节以下部位踢击对手髋关节以上被护具包裹的部位才算得分,可见,腿部需要很好的柔韧性才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踢击对手得分部位,也只有好的柔韧性才能够充分展示跆拳道的魅力和体现跆拳道的欣赏价值。
以上跆拳道基本功是跆拳道教学的基础和关键,亦是跆拳道初学者的必学内容,既能反映跆拳道的外在身体素质要求,亦能体现跆拳道内在的人文素质要求。跆拳道课程期末基本功考核各项均为满分100分,由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要求的质量、效果进行打分,通过期末测试,实验组学生基本功平均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成绩。实验组4项基本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礼仪88.32分,发声87.72分,20s快速提膝89.24分,竖叉86.67分;对照组4项基本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礼仪83.85分,发声82.31分,20s快速提膝83.26分,竖叉82.88分。
2.1.2步法、腿法、品势测试成绩比较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跆拳道7种步法(前进步、后退步、前滑步、后滑步、上步、跳换步、垫步)、5种腿法(前踢、横踢、推踢、下劈、侧踢)和品势太极一章,跆拳道选项课期末测试,学生应从所授7种步法中自选5种步法、5种腿法中自选3种腿法和品势太极一章进行测试,其中,5种步法总计100分,3种腿法总计100分,品势满分100分,授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效果进行评分。考核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的腿法都能准确有效地踢到目标,能独立规范地完成步法动作和品势太极一章整套动作,三项测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成绩。实验组步法的平均成绩为89.87分,腿法为86.44分,品势为84.63分;对照组步法的平均成绩为83.43分,腿法为81.03分,品势为71.87分。
2.2分析与讨论
2.2.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是导演,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课堂设计进行课前预习,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有学习任务布置;课堂中要有练习环境的设计、个性化的指导;课后在教学平台上与学生的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意见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兼职主演,既要设计好课堂教学模式,也要参与课堂的教、指导、互动,因此,翻转课堂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2.2.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解决了一些学生由于病假、事假等原因不能接受课堂教育的问题,基本可以同步进行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己可以掌控学习的地点和时间,还可以约同学一起参与课后练习,在相对自由的时空下课外学习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不用像在传统课堂上那样严格遵循课堂纪律,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2.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选项课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跆拳道知识传授的信息化、个性化、时代化,开发了新的教育资源,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增强了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多样性、选择性和趣味性,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优化了教育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加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了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学平台也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沟通渠道,使得课堂互动更加方便,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变得更为主动,创新性思维得到培养,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基础。调查中,学生对跆拳道选项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满意度非常高,说明学生认可、接受、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同时,从其他同类研究也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运动技能的熟练度和成绩
一般来说,由于受上课时间限制,课堂上所讲授的动作要领学生无法全部熟练掌握,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这使得学生对于课上掌握不熟练的动作能在课后多次观摩演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跆拳道动作要领,再结合课堂教师的讲解示范和自身的课后练习,形成正确规范的动作。从本次研究中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各项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成绩。此外,也有研究表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的50m跑、女生的仰卧起坐和男生的引体向上成绩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成绩。可见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还能提高其他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
3结论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前的学习任务布置,课中练习环境的设计、个性化的指导,课后的互动,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教学平台自主观看教学视频,随时可以与教师、与同学互动,在课中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果,突显学生自身优势和个性,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弥补跆拳道教师示范能力不足的情况。在大学公共体育跆拳道教学中,跆拳道教师完成要示范各种跆拳道技术动作,但是跆拳道教师不可能将每个动作都做到尽善尽美,特别是年龄偏长的跆拳道教师,由于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示范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完全可以弥补跆拳道教师示范能力的不足。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可以提高学生的跆拳道各项成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通过视频等多重手段促使学生勤于思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运动技能成绩。
(4)翻转课堂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还尚在初级阶段,由于选项课的种类比较多,需要授课教师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对其不断研究与试验,进而得到更适用的课堂教学手段。利用翻转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改变过去“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提供新观点与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原军义.论足台拳道礼仪[j].体育文化导刊,2015(12):99-102.
[2]周晓卉.论跆拳道运动中的发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8(3):92-94.
[3]黄凯,王琪.翻转课堂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6):64-67.
[4]赵红,张童.慕课mooc时代下的高校健美操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125-126,128.
[5]刘b.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验研究――以高校武术选项课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2):121-123.
作者:刘卫华 单位: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途径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江苏大学生等11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南京省11所高校师生、领导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来了解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可信度,利用电话访谈的方式从高校体育部负责人处获取“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涉及到的资源配置情况,最后利用excel和spss13.0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设置情况
教育部为了确保各大高校可以更好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要求高校要通过成立领导小组的方式来作为硬性条件,同时也要作为教育部门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通过表1锁门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1所高校中,仅南京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以及中国药科大学等7所高校设置了领导小组,占54.5%.另外45.5%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发展进行指导,就总体形势来说南京省各高校予以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足够重视.
2.2高校体育师资力量情况
根据表2数据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11所高校中共有76名教师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15.2%,近164名教师的任教年限达到了11~,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32.8%,13名教师的任教年限达到了以上,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2.6%.这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南京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这一特征,对南京省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带来了很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然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近50%的体育教师的工作年限都没有达到,并且这一部分教师的体育教育经验、专业水平方面良莠不齐,会对南京省高校全面施行“阳光体育运动”产生过大的影响和限制.
2.3学生参与状况
南京省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以三大球、自行车以及慢跑等有氧运动作为主要运动项目,并且在接受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中有784人参与了有氧运动项目,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78.4%.另外有少数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了无氧运动项目,例如,短跑、跳高以及拔河等,占本次调查综述的21.6%.南京省高校大学生喜爱参与健美操、跆拳道以及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主要是这些体育运动具有良好的娱乐性,大学生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可以享受到快乐,部分高校开展的无氧运动具有运动强度大、耐力要求高等特点,并且学生在开展这类体育运动时容易产生乏味的心理状况,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水平较差的学生不会选择无氧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当前南京省各高校在贯彻教育部门精神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依旧存在大学生选择比例不均、甚至是失调等问题.
2.4学生参与动机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动机主要来源于人的精神、物质需求,而行为是满足人需求的重要过程,人的欲望驱动其从事某些行为,以便于其可以获取物质满足或者精神满足.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大学生外在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是由内隐思维驱动的,而且体育运动自身的需要引起大学生行为趋向,通过研究可以证明大学生是否对“阳光体育运动”感兴趣.从表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南京省1000名高校大学生中,468人次选择了增强体质是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占本次调查研究总人次的24.2%,400人次选择了应付体育课考试作为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占10.7%,同时还有258人次表示主要参与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下达的体育学习任务,占本次调查总人次的13.3%.通过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明确认识到,南京省高校大学生没有予以“阳光体育运动”内涵、作用足够的认识与了解,或者是将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大学生受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任务,很多大学生都走入了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是体育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开展,因此,南京省各高校在发展中要深入认识到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准确认识、了解这一问题,已成为限制南京省各大高校进一步深入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问题之一.
2.5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
南京省各高校由于受到自身水平等级、师资力量、地理位置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因素影响,使一部分高校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中采用了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的形式,还有一部分高校为了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将其设置为俱乐部形式,另外一部分高校采用早操或课间操的组织形式,其中30%的大学生表示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为体育课,22.3%大学生表示本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为早操或课间操,20.9%的.大学生表示本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以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教师主导、教师监督以及教师教学管理是主要组织形式,大学生在该种环境下很难培养出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意识,还有一些高校定期举办校运动会、冬季阳光长跑以及体育节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
3南京省高校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途径探索
3.1高校领导予以“阳光体育运动”高度重视
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些高效的领导人员没有予以“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足够重视,或者是领导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对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积极作用,因此,建议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或者是以硬性文件的方式来引导高校领导人予以该项工作足够重视,消除高校行政力量对“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产生的影响与限制.再者,建议高校领导者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以身践行的原则,通过实际行动来引领大学生去认识、去了解、去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并要在国家相关教育文件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的将该项工作落实下去,确保高校全面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取得既定效果.
3.2完善高校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建设
高校领导人员通过以身践行的姿态势必会在短期内引起本校大学生的参与热潮,高校能否利用这一机遇来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决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取得更高的成果,避免大学生参与热情下降后失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建议高校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先进成果来完善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体系,例如,学校每学期对大学生进行一次体质达标测试,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期评优评先中.高效管理工作中要结合“阳光体育运动”实施要求来建立匹配的规章制度体系,结合高校专业特点、学生素质特点来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与评价体系,利用多种途径来消除大学生客观因素对其参与性和积极性的影响,使每一个大学生在受高等教育阶段都能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这也是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3.3教育部门要加大各大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现阶段南京省各高校除“211”高校外都面临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尤其是一些民办独立院校、高职院校等,学校很难拥有足够的经费来支持体育教学物质基础建设,无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难以引发其兴趣,因此,建议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针对这一问题来适当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力度,帮助高校建立现代化的体育场馆等基础体育设施.再者,高校在体育器材设施建设中要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作为主要依据,如果教育资金过于紧张则可以适当的采购一些低成本体育器材设施,避免体育教育资源的匮乏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最后,高校在面对教育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社会服务供给力度,通过与省内外一些大型企业来达成合作协议,利用社会资本来建设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完善的体育教育设施.
3.4利用大众媒体动员全社会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现阶段社会各领域并没有深入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政府、高校以及全社会共同的义务,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其需要支撑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通过大众媒体等众多平台来宣传“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和作用,使更多社会居民都能深入认识到高校开展该项活动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在社会上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再者,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来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力度,帮助每一名学生家长都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彻底改变一些学生家长传统固化的思维模式,让家长可以更好的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
4结语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从多个角度探析了南京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状况,结合部分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解决对策,推动南京省高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可以达成党中央、国务院下达的教育目标.
试析浙江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学分制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学分制 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省20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等8项内容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反映了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项课可选性一般、与体育学分制的实施联系并不密切,致使体育学分制的实施流于形式而无内实质等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可开设多方位、多层次体育课目,以便于为体育学分制的实施斌予实质性内涵等初步建议。
1问题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培养“宽口径,实基础,重个性,善创新”人才模式的需要,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目之间,同一课目中的不同层面之间、跨校区、跨学科乃至跨学校选课是开放式教育等现代教育形式发展的必然。在选科制、选课制的基础上,学分制是目前国内外高校较为普遍采用的、相对科学合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也将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导模式。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高等教育思想和实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推广实施,高校实行体育学分制也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省高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状况如何,体育课程设置、场地物质条件、师资力量等是否与高校体育学分制的实施相协调,是否有利于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己成为高校有关部门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学分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我省20所普通高校为调查对象,对涉及学校性质、类型、规模及隶属关系等指标体系进行全面调查,本研究指标设计均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访问法、逻辑推理及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选项课选项方式与可选择性、选项课编班方式、是否采用体育学分制以及采用体育学分制的类型、计量评质方式、实施背景等八项指标进行研究,数理统计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包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等内容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高校体育课程泛置以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模式为主,占52.6%,主要课目有篮球、足球、健美操、排球、武才、网球和体操;选项课选课方式主要通过体育行政岁在任课单元内选择,占57.9%;有77.8%的体育人师认为学生在体育选项课方面的可选择性一般有80%的高校实施了体育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占73.3%,完全学分制占13.3%;在实施体育学分制户:高校中有40%实施了绩点制。
3.2影响我省高校实施体育学分制的王要因素
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影响我省高校一施体育学分制的.主要因素依次是体育场地设施、师资能力、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的安排。
3.3不同学校对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一育学分制等因素的影响
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在体育学分,实施的背景方面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综合性大学与非综合性大学在编班方式、学分制类型及实施背,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学校规模与体育课程设置及毛用体育学分制方面没有差异(见表1)。进一步分行表明,不同性质、类型、规模的高校在是否采用体」;学分制上也不存在差异。
3.4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体育学分制情况等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体育课程设置与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有密切关系,而与选课方式、编班方式、关系不密切,反映了目前我省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尚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选课方式对编班方式、课目的可选择性有直接影响作用,课目的可选丁:二性与学分制的类型关系非常密切,完全学分制可上性更强。其调研结果见表2。
4建议
4.1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大多采用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课的模式,在此基础上绝大多数高校多实施了体育学分制,以学年学分制为主。
4.2进一步分析表明,目前我省高校存在体育课程设置、选课方式等和体育学分制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反映了我省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选项课可选择性一般以及学分制管理只流于形式的现状。
4.3高校体育实施学分制管理,有赖于相对健全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及其建设。体育课程的全方位多层次开设,为选课制创造了条件,体育学分制的实施又有利于选课制方式下的教学管理。
4.4建议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可多考虑其多方位、多层次性,尽可能从大一开始实施体育选项课,考虑到体育场地设施、教师师资、教学时间等因素,可将任课单元内的一二年级集中进行选项,并通过同一课目的分层次设置体现区别对待原则。体育课程课目可设置几个系列如健身系列、大球系列、小球系列、休闲娱乐系列及社会体育系列等,根据学校特点可设立限定必修课(如清华大学模式:男子游泳、女、子健美操),也可采用限定系列任选课目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选项方式。在选课方式和编班方式上逐渐过渡到采用学生根据时间、爱好和可能选择课目及任课教师的模式,以便于使体育学分制的实施真正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