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目标结构及其影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这5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目标结构及其影响相关的文章。
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目标结构及其影响
本文运用社会心理学家david w.johnson的目标结构理论对体育教学这一特殊情景进行群体动力分析,阐述如何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组织结构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 者:敖小云 ao xiao-yun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体育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31(4) 分类号:g807.01 关键词:体育教学 群体动力 目标结构 学生的相互作用浅谈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当前,全民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健身热潮,学校体育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有些运动项目枯燥乏味,不能象游戏那样引起人们的兴趣。如:中长跑运动中的耐久跑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耐久跑不但可以改善和提高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使心肺功能大大强于常人,而且由于长跑运动时,体内能量物质的消耗,促进新陈代谢更加旺盛,还能提高神经系统对其它系统的调节功能,同时能锻炼一个人顽强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但是耐力项目枯燥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训练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解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一、教师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晰、语言生动、示范准确,协调优美,学生就会很快领会动作要领,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生动、活动、多变的教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活动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强、教学富有竞赛性和娱乐性。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最好的方法。
由于初中生好胜心强,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竞赛和游戏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影响。
因此,在选择教材和安排组织教学时,既要考虑到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又要注意到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和接受能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张有弛、节奏鲜明,使学生以极大热情投身于学习之中。
三、学生心理状态对学生积极性的影响
学生从事体育运动动机和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学生一旦有了积极性,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 。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刻苦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学习和掌握动作才会有成效。
学生的意志品质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耐力项目,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及个别差异,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因素。
总之,只要我们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就能充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是耐久跑由乏味变得有趣、从而达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
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论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师生交往
论文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体育活动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既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通过对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访谈调查得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个体因素、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媒介及双方之间所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成为影响师生交往的主要因素。
1.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
体育教师的素质因素包括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基础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笔者试从这三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1.1体育教师的人格。
从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来看,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包括成熟的自我意识、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性格。自我意识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创新精神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创造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由于体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青少年,所以对青少年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循环,而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去探求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方式和方法;良好的性格主要表现在公正、诚实、热情、果断、自律自制等。由此可见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不仅影响其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而且还决定了其是否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1.2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
体育教师的心理基础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交往时所具有的知识基础、智能水平和心理状态。这些方面是体育教师顺利进行教学交往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1.3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体育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往和互动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了解不同,教师对学生采取教育的方式和行为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正确地了解学生,及时地防止和纠正对学生了解上的误差。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学生的发展过程、智力和体力、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个性上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的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条件因素对师生交往必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个性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感觉、人际选择等方面。
2.1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
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是以一个能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主要表现于他在学生生群体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而他所处的地位与角色对他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及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在运动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运动群体中的地位较高,也较有人际吸引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与教师、同学的之间交往比较顺利,也积极主动。 2.2学生的人际选择。
人际选择指的'是在接触群体中由于某些人对其他人表现出明显的喜好憎恶而相互接近或者疏远的现象。在一个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很受欢迎,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有些人则得不到同伴同学喜欢、选择,这样就会产生孤独感。因此,学生的人际选择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以身体活动、体力活动为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力量、速度、灵敏等体能水平和协调、优美的技术水平,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暗示、模仿、感染吸引等影响力作用,而这对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认知和人际选择是有影响的。有的学生过于忧虑自己在体育运动能力的弱点,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心理重,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使得在与其他学生交往时,个体在行为上畏畏缩缩,影响到与同学的顺利交往。
3.课堂教学气氛
体育课教学气氛是指在体育课教学活动过程中能否顺利进行教学所产生的群体情绪心理状态。积极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且影响着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进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积极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行为将会营造一种易于采取活跃的、自主性积极性行为的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可以分为“支持性气氛”和“防卫性气氛”两种。“支持性气氛”立足于信赖与支持关系,“防卫性气氛”立足于不信任和攻击关系。作为同学关系要素的是接受(同学之间接受性程度)和势力(同学之的集中程度),作为师生关系的要素是亲和性(表示教师个人对于学生作出的亲密性行为的程度)与控制(教师对于学生行为控制的严格程度与范围)。而在这些要素中,“接受”和“亲和性”与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教学气氛,形成接受性、支持性氛围是促进师生交往,活跃学生行为的要素。
4.教学信息及沟通媒介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与互动过程是主体间信息传递、接收、加工、反馈的过程。这里的信息是一种教学信息,如教学内容、情感态度、意见等。教学信息传送的方式、程序过程的特点影响教学信息传送效能。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是通过特定的媒体和中介即媒介而发生和展开的。教学信息本身的性质及其沟通媒介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影响极大。体育教学活动中有许多趣味与娱乐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体育游戏、跳绳、球类活动等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因为这些教学内容的传递基本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活动如小组练习、集体协同活动而完成的。而教学信息传送的效能又制约着教学过程师生交往互动的成败。因此,要确保教学信息传送的畅通性、有序性和有效性,采用多向交往和沟通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春英等.让体育教学发挥更大的功能一对体育教学交往活动的重新审视[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6(6)
[2]张惠芳.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
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的论文
摘要:掌握知识技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从事体育教学活动时,智力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合。非智力因素对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巩固教学效果,促进智力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应明确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应采取最佳的激励方法,使非智力因素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体育教学、兴趣与动机
一、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必要性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则是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目标、信念、世界观等方面。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著名生物学家、《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智力发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可以弥补其智力的不足,俗话“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被人斥之为笨蛋,没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们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前,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们对待孩子智力的发展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的智力投资,但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与学习效果的提高。不少孩子由于家长的溺爱、娇惯等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造成了他们的创造性差、懒惰、意志薄弱等。
《新体育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它要求“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体育精神等都是非智力因素。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关键在于为孩子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基。这个基础不仅是智力的基础,还是非智力的基础。对于智力水平高的孩子,非智力因素有助于他们智能的发展和发挥;对于智力水平一般和偏低的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弥补他们智力上的某些弱点,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所以说小学教育不仅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种作用
1、动机的动力作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应以培养体育学习动机为先导、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处核心地位,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和前提。体育教学中,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心理学动因,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励其奋发学习的前提;加强对学习目的的深化,可从中获得成功的感情体验。学生只要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就能坚定信心、勇于攀登、克服困难。排除干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内容之中,自觉地完成任务,力求达到学习的最高目标。例如学生观看了nba篮球赛,球星们的艺术表演;会使学生产生了练练篮球的冲动。因此,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参与欲望就成为个体学习的动力和催化剂。
2、情感的感化作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感化作用则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情感活动的结果。学生对教学的全过程及其内容,有各自不同的体验,因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表现出喜、乐、烦、厌等不同情绪,积极而增力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并主动投进学习过程中;消极而减力的情感可降低学生的活动能力,影响其拼搏与进取。只有积极的`情感,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某些技术较复杂,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动作时,会产生紧张、畏难和激动的情绪,而积极又稳定的情绪,能够起到消除过分的紧张或激动,把行为引向合理的轨迹上来。例如在篮球赛中教师给比赛的学生表表扬,学生将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更加拼搏。为此,以丰富健康的情感来感化学生,在提高学习效果中,就显得更有意义。
3、意志的强化作用。意志是指在行动之中的,为了达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例如耐力训练中强化学生的意志是以非智力因素来实现的,一方面表现为意志努力,一方面表现在意志行动。意志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依赖于认识,是认识的结果,只有充分认识所从事的活动后,才能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和思维、克服干扰,做意识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好有意识、有目的地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当遇到因技术复杂不易掌握的动作时,要进行意志的努力和实施意志行动,促使动作完成得协调、省力,进而达到掌握技术动作的目的。意志薄弱者,虽有意志努力的意愿,但不具备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不可能全面掌握运动技能,完成各项活动任务。这就显示意志的强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三、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
1、细心关爱法,使学生产生幸福的温暖感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以爱心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对教育对象情感的体现,是开启学生心灵世界的钥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教师爱学生,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合理调节运动负荷,而且要做到:风天,让学生背风而立;热天,置学生于树荫之下;冷天,考虑学生衣着是否单薄。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教师,就不能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无法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也就不可能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培养兴趣,启发心智,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此,要求教师摆脱“师道尊严”的影响,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小学生做“童心未泯”,以一个活泼、乐观、有趣甚至于天真的形象出现在小学生当中,既当游戏的组织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和小学生们一起跳、一起唱、一起玩、一起乐,共同营造一个温馨、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小学生们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教学中,不断养成礼仪、文明、宽容、团结、协作的心态和习惯。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双爱”的感情通道,有效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学获得了成功。因此,教师要以爱心去贴近童心,以爱心去培养童心,用爱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在充满爱的课堂气氛中学习、锻炼,让他们在学习和锻炼中感到安全、幸福和温暖。
2、娱乐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愉快感
娱乐性是体育的固有特征之一,当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作为基本手段的运动具有“玩”的特性。针对低年级学生好胜性格,喜欢比高低,对竞赛和游戏感兴趣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运用竞赛和游戏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趣味性。我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平行班做了一次尝试;一个班级由队列练习和准备活动开始,然后进入到前滚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动作质量也差;另一个班先由一个滚动练习的游戏开始,首先让学生认识正确动作的重要性,然后进入学习部分。从效果上看比前一个班明显好,因为第二个班大部分的学生开始就被游戏吸引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兴趣激发了。然后运用兴趣迁移的规律,组织学习各项教材内容。爱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根据课的内容适当地设计竞赛和游戏教学,从玩入手,可以很快唤起学生热烈、高昂的欢快情绪,产生愉快的感觉,使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技能,体验到知识之乐。
3、花样诱导法,使学生保持新鲜感
兴趣心理易激发也易转移,它会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学生对过多地重复做同一个动作感到厌烦,喜欢新鲜的内容;固科学地安排内容,实施行之有效、多样变化的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在安排教学内容与练习方法时,要考虑动作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其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掌握。每次课的目的、任务、要求以及对掌握技术、技能的意义等都要讲清楚,激发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生理、心理特点,要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适用性、多样性,并随着学生对技术的掌握程度,适当变换方法与练习形式等措施,来激励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广播操练习时用不同节奏、不同音乐让学生去感受、去理解,使广播体操变成欢快的舞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又如在进行篮球教学时播放nba花样扣篮、花样运球的光盘;让强劲的音乐和体育明星非凡的艺术表演使学生产生了对他们的祟拜,甚至产生要到球场练球的冲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变换教学形式,给学生新异的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4、激励评价法,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的成功感
体育课程的价值不仅体现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劳动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艰苦的、反复的练习过程中享受到体育的乐趣呢?最重要的是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及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进步和成功,不一定能认识到,也就体验不到成功感,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指导学生体验成功。如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完成了某个技巧动作,而且完成得很漂亮,自己往往无法感觉到,只有得到老师的评价后,才会知道自己取得了成绩或进步了多少。这时,老师要用赞赏的语言来肯定学生的成功,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学生就知道自己刚才是怎样成功的,从而对正确的技术动作更加了解,直到巩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方法好多,如一句表扬、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好”字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信息反馈,作好评价总结,对于那些难以成功的学生,更应帮助他们去体验成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有所得益,有所提高的喜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但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补偿和动力作用。为此,只有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并采取最优化的激励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稳定而积极的学习兴趣,热情愉快的情感情绪,果断坚毅的意志品质,进而开发学生智力,通过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身、心两方面健康发展,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四有新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林为详“谈在象棋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河南教育新闻网,8月
2、陈汉有、郭仲才“非智力因素与体育教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8月
3、“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新教育网,4月
4、“浅谈激发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网络科技时代》第24期
小学体育教学中目标定向理论的运用论文
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许多新的规律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广大体育教师也在寻求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一、目标定向理论及其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关于目标定向理论
本文采用对目标定向的界定,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动机变量一种,它是指个体从事特定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同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心理、行为及结果相联系;而成绩目标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其各自特点参见下表。
2.目标定向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先来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年级跳绳的体育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在课中请学生出来“秀”了一下,并对这位学生评价:“大家看,某某才上了一次课就能把动作掌握得这么好,都是我教,你们应该也可以的!一会儿老师要看谁能比他更厉害!?”
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完整示范的直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或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技能性知识本身的特性。
从目标定向理论的看,评述中却有不恰当之处:第一,“某某同学才上了一次课就能把动作掌握得这么好,能够连续跳这么多个了”的评价只强调了次数,具体技术动作优缺点没有提及,学生容易只关注跳多,而不利于技术技能的学习。第二,“才上了一次课就能把动作掌握得这么好”,仅强调了技术动作好,不利于适应性的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第三, “都是我教的,你们应该也可以的!一会儿老师要看谁能比他更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别,容易诱导只关注与他人比较,不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运用目标定向理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定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提高体育教学实效的,也是符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其对体育教学要求的总方向的`。
二、运用合理的目标设置促进学生学习定向的发展
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成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方向努力,并将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虽然导致个体目标定向不同的最初原因是由其在儿童时的成就环境中对能力和努力的不同认识所至,但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动机气氛是促使个体采取何种成就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所以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目标定向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其学习评价是否有利于学习目标价值定向的形成,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营造构建了利于学习目标定向形成的环境和气氛。
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目标设置指向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适应性的,与一系列积极的心理、行为及结果相联系的学习定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怎样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形成的环境和气氛呢?
1.采用合理组织形式,进行适时的指导 在六年级班的跳高体育课中,开始试过斜放的竿子,大多数同学很顺利,然而班中四五位个子较矮的同学却“失利”,会伴有其他学生的笑声,于是我把竿子调到“极限”高度,结果两个班上运动素质最好的学生都碰竿了。我借此评说:“每个同学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改进技术,同时通过练习提高每位同学的跳高能力,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适合的高度(预设四个高度器材)进行练习,并充分注意自己蹬、摆配合。”分组练习并提示在一个水平高度稳固提高学生可以尝试下一水平高度,失败还可以马上回原来水平组。
通过合理的组织,如按学生能力分组让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经自己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表现水平,适时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技术动作的提高。
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 例如,在跳绳课上,一位学生已经学会跳完整的一次跳绳(动作上还有一些不协调),此时,老师指导他说“你学得很快,但要注意身体姿态,适当放松手腕,看准起跳时机,应该可以把两个跳绳连起来了,多试试,一会儿我再来看你哦!”果然,没过一分钟,这个学生就带着很大的成就感过来向老师报“喜讯”。的确,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而有效的追求成功的行为,还有助于学生对目标进行自我评估,对低学段,运动动机和技能水平低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帮助学生设置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3.设置经过学生努力能实现的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是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可以实现的;而太难或太容易完成的任务都会使学生的运动动机得到削弱。
例如,在跳绳的复习课上,分散练习中,可这样提要求“能连续跳满20次以上的同学完成40×6,能连续跳满10次以上的同学完成20×6,只能连续跳2次的同学完成10×6。通过这样分层的要求以激发其最大的参与动机。
4.技术动作完成目标的设置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有这样的现象:“在加速跑的教学中,加速跑因为学生兴奋而变成了快速跑;耐久跑中学生没有有效地让自身的运动节奏和呼吸节奏结合……”究其原因,有些是由学生心理特点使然(如争先的“情结”),更多由于教师没能有效地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甚至过多强调结果目标,这不仅迟滞了学生对正确技术、技能的掌握,还可能给学生带来挫折、焦虑等心理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5.给予设置的目标及时而恰当的反馈 在确立了有效的学习目标以后,获得有关设置目标的反馈,是学生认识评估自己活动情况,采取进一步行动依据。例如,前述的一年级学生的跳绳课上老师指导他说“你学得很快,但要注意身体姿态,适当放松手腕,看准起跳时机,可以把两个跳绳连起来了,多试试,一会儿老师再来看你哦!”。肯定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了改进建议,指明了方向。
三、结论及建议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应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采取灵活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恰当的评价反馈,以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价值定向形成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让学生和谐地融入体育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