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浅谈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如果这13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浅谈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相关的文章。
一、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 管理机制不完善
音乐教学在高校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高校在音乐教学管理没有机制、未建立诚信经营、管理人员的职位空缺出现时,非理性的管理机构,如学校的音乐教学管理人员的内部问题,不会有大量的职业教育管理人员,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缺乏教育和管理人才,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不专业的事实。
2.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今天,有一些高校已按照以前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教音乐课基本上是一种形式。一些普通高校,抄袭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术课程设置,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导致不合理的课程,发展潜力小等特征。
3. 教学与实际联系少
艺术是现实的产物,实际教学自然离不开的产品。在我们的本科院校音乐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音乐太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最注重死记硬背,而中国的这种教育,对后来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创新,并能促进音乐教学发展的措施
音乐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从本科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出发,并为了促进当代音乐学科发展,我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措施:
1.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虽然有着一系列发展音乐教育文件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政策基础,但是在音乐教育发展中,相对其他与其他学科,重视程度是不够的,并没有完善的教育管理机制。因而,在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摆脱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大幅度提高学科重视程度,建立重视与发展并存的观念。在音乐教学学科设置中,一定要抓住重点,联系学生实际,开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助于影响社会的学科。完善的管理机制,是确保音乐教学改革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管理机制设置中,要保证人员配置合理,机构设置齐全,管理制度有用。具体操作可以是,学校加大音乐教育学科重视程度宣传,教师联系教学实际进行学科设置探索,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
2. 拓宽音乐学习渠道,改革音乐教学方法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宽音乐学习渠道,改革音乐教学方法 第一,立足音乐课堂教学,注重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与文化的结合,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人文性。第二,注重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弥补音乐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积极发挥丰富的课外 资源的优势 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拓展音乐学习的渠道,充分发挥课外音乐资源的作用 譬如充分引进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资源,合理整合音乐课程资源,真正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设置。第三,要关注学生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了解,要遵循音乐教学的听觉艺术特征,确立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努力寻找 人文性与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点。
3.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创新音乐教学手段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特别是本科院校音乐教学更是不可或缺,这是由于计算机网络平台为本科院校的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高校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手段,构建具有本科院校音乐特色的网络教育平台,以便于确保最大化的利用音乐资源作为教学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一套网络系统,使得学生能结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的网络课程,并安排教师把课程教学模块内容发布在局域网,将音乐基础知识与训练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融入这一网络系统之中,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训练,在训练的同时欣赏音乐带来的愉悦作为本科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针对性的购置音乐资源数据库,以便于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的借助视听材料,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与此同时,本科院校还应建立健全一套网络原创音乐交流系统,并鼓励学生创作并表演音乐本科院校构建网络音乐教学平台,不仅很好的补充了课堂教学,既缓解教师教学压力,也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且有利于课程的预复习和加强与巩固 既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教学优势,也创新了音乐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范巧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歌海,(02).
[2]洪波.浅析高校音乐教育中电脑音乐的应用[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12).
[3]徐颖周.浅析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1).
本科院校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一、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
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式关系主要体现在信念基础、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具体如图1所示。
(一)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信念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业信念本就是一个德育教育的过程,德育教育的创新本质在于用新理念、新标准、新原则去遴选和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创业教育不能与职业教育相分裂,德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因此,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具有互融式的关系,德育教育将创业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行为目标,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并督促学生利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加强创业意识,为创业活动提供稳定的思想动力。
(二)德育教育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都集中在某一门或几门传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上,没有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主要是低层次的创新课程,缺少整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模式,缺少创业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创业能力方面的课程。因此,我校结合具体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构建了“一个核心、二个融合、三个层次、四个整合、五位一体”的校本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前沿、创业基础、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的文化、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程,逐步开设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包括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教育类、实践实训类课程群,形成全覆盖、分层次、递进式、连贯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品质。
(三)德育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
德育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完备的人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是评价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不可或缺的标准。现今对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缺少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因此,我们应把德育教育加入到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中。
二、架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管理体系
(一)将德育教育理念根植于创业教育工作中
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服务学生;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提供“私人订制”式的教育服务,这种教育理念正是德育教育的理念所在,将该理念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个性化优势和良好的品质。通过把德育教育根植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使学校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校本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制度成果,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深化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时,应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融合专业学科培养和学生德育发展的要求,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基础,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有效弥补创业教育课程中德育内容缺乏的不足。创业教育可依托完备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道德、创业理想、创业价值目标、创业人格、创业品质嵌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这与德育教育所一贯追求的教学效果相契合。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相关研究,探索教学新模式,构建多维度、立体式、融合式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课程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共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获取观测数据,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教学质量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处理,并及时反馈分析结果,实现教学质量的闭环监控,及时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纠偏、调控,使之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出更多德育素质和创新素质突出的人才。因此,只有实现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互融式发展,从理念到课程,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互相融合,进而形成教学一体化,才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才能增强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错位发展的竞争实力,真正实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喜梅.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与创业教育互融式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9):73-75.
[2]张英杰,郭建锋.基于德育创新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5):104-105.
[3]杜斌.创业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和路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119-121.
[4]边春生.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
[5]程宝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是以培养财务、会计等理论基础扎实,并具有较强业务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该目标的达成需要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因此,结合当前高校财会专业实训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了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勤会班”教改实践项目为例,探讨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会计操作技能
财会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其专业内容既包括完整的财会理论体系,还包括与之配套的财会专业技术方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会专业教育应该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相结合,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模拟仿真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术性、创新性的财会专业人才。
针对应用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与问题,响应国家教育改革精神,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探索了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独立学院财会专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毕业实习前实践教学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专业核心课程实践;第二环节:专业综合实践;第三环节:独创真实岗位实践。三个环节螺旋上升、不断提高,形成“以企业每类业务为主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实践、以企业全部业务为主体的专业综合实践、以财会岗位为主体的真实岗位实践”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提高学生会计实践能力。
已开展的三期“勤会班”教改实践项目就是第二环节中的校外实训项目,其育才宗旨是培养企业需要专业方面会干、能干的会计,工作态度方面勤快、可靠的财务人员。通过三年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的综合实训改进如下:
3.1开展多样化“校企合作”形式,真实岗位实操,提高教学质量
现有的校园内模拟性实训的实践教学形式无法满足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多样化“校企合作”的形式,签订详细合约,避免商业机密、保证学生安全、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实习,处理真实的企业经济业务往来,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勤会班”先后与苏州众勤会计师事务所、苏州金融财务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合作,使学员通过一个月的岗前培训,内容包括会计、审计等实务操作,以及四个月的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工作,走出书本,走入企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学习会计知识、掌握会计工作规则、培养岗位适应能力。
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财会专业的教师,面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更需要相应的财会工作经验,能够将现实企业经营中会计处理以及营运状况分析等应用到课程讲解中。
“勤会班”项目一方面与企业合作,让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同时,到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进修、培训与相关工作,提高会计从业实践技能并运用到以后的教学指导中。另一方面,学校在后期理论知识相关章节的教学中,针对性地聘请企业中的相关会计师、审计师进行讲解或开展讲座,让学生进一步对实训实习中涉及的公司经济业务进行巩固提升。同时,学生和企业工作人员的关系“亦师亦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可就专业、就业问题进行咨询与讨论,开拓学生思维。
“实训 实习”的模式使学生针对财会专业的社会、企业需求自主开展知识的吸收与运用、能力的构建与发展,提高学校人才与师资队伍的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保障学生就业质量,达成多方位方“共赢”的模式。
3.2推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会计职业能力体系
在现有的财会实训平台基础上,其教学内容重点设置不应仅仅停留在会计账务处理等层面,还应向财务分析、税务处理等方面拓展以符合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第三期“勤会班”项目的实训内容在前两期会计账务处理的基础上,增加了根据根据实训单位的情况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进行下年度财务预算以及审计实务等内容,不断丰富、提高财会实训的内容目标与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随着实际教学改革的推进应当开展新的模式。“勤会班”项目目前实训基地专注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助理岗位,岗前实训环节主要有事务所的审计师进行培训,实习期间也提供完全真实的审计岗位深入各种类型的企业。在此基础上,可以向小型生产型企业或销售型企业的兼职会计岗位以及会计代理记账公司等岗位进行拓宽与发展。学生将有更多实习选择空间,熟悉更多行业的业务性质及会计处理特点,从而明确职业规划目标,增加就业机会。
同时在“勤会班”项目走出校园前,便加入了导入模块,对学员就职场礼仪与人际沟通作了讲座培训,也在项目中期的返校交流版块让学员通过自身的实习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学员的财会专业理论素养与职场情商的培养都有了极大锻炼。
3.3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延长实训、实习时间
为提高财会专业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以达到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可适当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与实训、实习时间。“勤会班”项目设置在大三,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通过为期四个半月的实训、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回归校园进行专业知识的巩固发展,以达到螺旋式上升。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延长实训、实习时间,与各实习单位进行阶段性实习总结与反馈,系统安排学生工作内容,减少在不同单位学生间的实习差异,提高实习效率与效果。
对于现行教学计划,应当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提高后者的比重。不仅是主干关键课程,从会计基础课程开始都应设置实践环节,即实践教学的安排要与专业理论课同步,让学生尽早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业务的解决与处理中,培养会计兴趣,牢固掌握会计理论,提高会计操作技能。
3.4建立具体、系统、科学的实践评价标准体系
“勤会班”校内项目的评价方式由原先教师主观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所谓“多层次”是指对会计手工实训的主观评价转变为对会计手工、电算化、excel、报表分析、审计综合内容的评价;“全方位”是指评价体系从手工账结果评价转变为强调过程化的管理与全面评价;“多角度”是指由教师单一评价主体转变为由教师、企业、竞赛方等多角度的评价主体。
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体系不同于专业理论考核,影响评价标准的因素较多,主观性更强。为更好的检验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利用实训、实习消极怠工、偷懒放松等情况,应当明确竞争考核机制,细化、具体每一项评分标准。最终将实践评价结果结合实习证明发放给学生,作为其求职时的素材。
4结语
财会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应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根本,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向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出既有拥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类似于“勤会班”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同学们巩固了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了会计、审计实务操作技能,明确职业发展规划,培养了基本的会计职业素养,为日后进一步专业的深造学习或是进入社会的会计岗位工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弋茜,陈建西.“校司合作”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训探索[j].财会月刊,(10):127-128.
[2]张立华.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1):200-201.
[3]张雪芬,顾诚浩.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方法探索——基于苏州众勤会计实训模式[j].财会月刊,2013(12):117-118.
作者:张烨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商学院财会系
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普遍采用“专业理论 财会实训 毕业实习”的教学模式。在财会专业理论教学中,因其课程的专业知识比较抽象,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让缺乏专业基础的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财会实训课程则通过模拟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使学生根据仿真的具体经济业务,完成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对财会工作有了系统全面的直观感受。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操作技能,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职业有了全新的体验和认知。同时,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保障与提高。
财会实训的教学内容可基本概况总结为三个部分:一是单项模拟实训教学,这部分以基础会计等教材中的章节为实训单元,对会计理论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与相应操作。重点要求掌握凭证的填制要求和方法,账簿的登记规则和方法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二是分项业务操作训练,对真实企业的经济业务分类别进行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的仿真练习,进一步掌握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处理方法;最后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对特定企业完整年度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财务管理、审计分析等的模拟实训,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做账能力的同时综合发展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在实训教学中结合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训,将所学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账务处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报表管理系统各项功能的应用操作。
2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2.1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比重、时间安排不合理
实训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多为单一特定企业类型,如制造型企业,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处理缺乏认知。实训的内容侧重于会计记账、算账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方面,在审计流程、财务分析、编制预算等方面的实践还较少。
同时,现行教学计划中实验教学课时数比重虽有所提升,但相较于理论课时数一般偏少,部分主干课程的设置安排中往往因为理论课时紧张而减少实验课时。另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只在第六、第七学期设置为期几周的实验课程,时间较短。内容也不够全面、系统,导致效果不理想。
2.2与真实职业岗位相偏离,难以培养学生职场礼仪与人际沟通等综合职业素养
高校的会计实训大多采用根据理论知识提炼模拟出的材料,这虽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上讲的内容,但毕竟是“虚假”的经济业务,与现实中具体业务的职业情境相脱离。在最初的会计实训中,学生对业务处理陌生,教师的讲解大多围绕“答案”开展,学生被动吸收接受案例中设置的实践操作流程,并未真正理解实际问题中的处理思路,从而无法综合使用掌握所学过的知识,面对新的问题往往无法举一反三,灵活解决。同时,学生在会计角色设定上因非真实岗位操作而受到限制,无法完整感知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在各环节的作用,从而对会计业务流程缺乏清晰认知。
在真实的工作中还需要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综合职业素养,例如职场礼仪、人际关系的交往与沟通等方面。这些是处于校园中的大学生很难从校内会计实训课程中体会与培养的技能,从而导致进入社会工作后产生诸多问题。
2.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高校多以“理论 实践”综合考量评定学生,但相较于具体客观的理论考试分数,实践技能的考评往往更为主观而模糊,缺少系统、标准化的考核体系。在评定过程中,因实践技能评定的复杂性,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比重逐渐增加,更受重视。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学生们往往消极怠工,轻视实践。
本科院校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论文
摘要: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值计算和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科学计算的能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应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陈旧教学观念,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式教学相结合、完善考核方式方法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
计算方法课程是高等院校本科层次信息与计算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值计算和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科学计算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计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生物、经济、材料、制造、气象、设计等诸多领域,使得学生掌握这一专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1]。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方法研究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教材和相关教辅著作日趋丰富,但是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鉴于此,本文就当前计算方法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从事该课程教学积累的经验,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计算方法课程的特点
计算方法课程的内容较多,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且其理论性较强,尤其是算法推导、稳定性分析、收敛性分析、误差分析等内容。计算方法课程各章节知识之间的独立性强,连贯性弱,且数学公式繁多、复杂、抽象,不利于学生记忆[1]。计算方法是一个将数学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在一起的交叉学科,同一数值计算问题的解决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不同算法的计算误差和计算效率也不相同,而问题的解决最终要通过编写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二)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目前该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既有教材难以很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近年来,笔者所在的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组先后选用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感觉到这些教材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例如,李庆扬主编的《数值分析》是很多本科院校理工科使用的一部经典的优秀教材,其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但在应用方面有所欠缺,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再如,王能超编写的《数学分析简明教材》具有内容精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特点,是高等院校一般工科专业计算方法课程的优秀教材,但由于该教材较少涉及算法实际的应用背景,且对算法实现内容的介绍较少,因此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需要。
2.实践教学内容匮乏在不少高校,计算方法课程计划中安排的学时152数普遍较少,如笔者授课的班级,该课程总共安排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上机实验课16学时。由于学时的限制,使得课程教学内容多为以公式推导为主的理论知识,上机实验仅限于验证教材上的一些基本算法,极少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实验教学中。这种缺乏应用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对于复杂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单一的板书式教学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板书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单调地进行板书式教学而排斥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师则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放弃板书式教学,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由于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有限,一些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极少开展讨论式教学和任务驱动式教学,致使课堂气氛严肃有余而活跃不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在很多高校,计算方法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其他理论课几乎完全相同,即仅重视结论性考核而轻视过程性考核,且结论性考核多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实践环节的考核不足。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导向作用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而轻实践,进而造成了学生算法设计水平不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的状况[4]。
二、计算方法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更新教学观念
要改变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的局面,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但要准确、高效地传授课本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应用,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知识探究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事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以“厚基础、重能力、强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二)优化教学内容
1.优化理论教学内容计算方法课程主要包含插值法、数据拟合、数值积分、微分方程数值解法、方程求根、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和直接法等内容。该课程学时较少,涉及知识面较宽,抽象性较强,并且涉及繁杂的算法、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对学习者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也较高,为了确保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掌握算法的设计思想、程序流程、误差的估计和分析方法,培养提高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数值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优化课程内容。为了适应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计算方法课程宜选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实用性强、案例丰富的教材。在缺乏理想教材的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整合教学内容,力求对知识点的讲解做到详略得当,比如,对于理论证明可稍微简略一些,而对于算法思想、算法设计和算法的应用应详细讲解。
2.强化实验教学以往计算方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仅仅要求学生实现教材上一些基本的算法,实验内容缺乏精心设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除了对教材提供的基本算法进行验证以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综合实验内容。比如,在数值积分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空中电缆长度计算的实验;在数据拟合部分,可以让学生进行给药方案设计的实验;在微分方程数值解部分,可以让学生利用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和已知观测数据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实验。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实验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种。对于选做性实验(如一些数学建模试验),可以让学生以自由组队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但能达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目的,还能强化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应着力于使学生灵活地应用和创造性地改进教材提供的一些标准数值算法,以实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课程考核方式
计算方法是一个“数学思维和数值思想、学数学和用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因此,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很难实现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研讨式、辩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注重课堂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算法的讲解应注重讲解算法的设计思想、算法的流程、算法的误差、不同算法间的比较和计算复杂度的分析,并摒弃满堂灌的广播式教学,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应结合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微分方程数值解的过程中,除了介绍欧拉方法、改进的欧拉方法及龙格库塔方法的设计思想、误差估计和计算的复杂度讨论以外,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探讨系数是分段函数和周期函数的常微分方程、脉冲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随机微分方程的数值解等问题的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课堂交流讨论不断优化算法,最终完成计算机编程并进行课堂演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的改革计算方法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决定了仅采用传统的“一根粉笔走天下”的单一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高效性、交互性、集成性等特点,将课程中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黑板 粉笔”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如概念介绍、图形演示、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分析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而定理的证明则采用板书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思想和误差分析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设计和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最终能熟练运用matlab编制具体算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数学课程一样仅仅依据理论知识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理论考核不利于调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和上机实验的积极性,也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该课程较为合理的考核方式应该采用专题论文、理论试卷与上机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各种方式考核的权重,以平时考勤和作业成绩占10%、上机编程占25%、专题论文占15%和期末考试占50%较为合适[6]。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的推进,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结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尤其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张俊丽.“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10):87―88.
[2]王金柱.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81―83.
[3]王晓峰.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3):64―66.
[4]李华,邵维,杨雪松,等.《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5):256―258.
[5]徐建敏,熊金志,李勇.地方高校“计算方法”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152―154.
[6]谭佳伟,常锦才,邸志刚,等.关于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3):185.
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文中针对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中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分别从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使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继的专业课程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方法和数学思想。近年来,虽然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不懈地探索、尝试与创新。
一、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1、近年来,由于不断的扩招,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进入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变得参差不齐。
2、教师对数学的应用介绍得不到位,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甚至没有与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衔接,从而给学生一种“数学没用”的错觉。
3、高职高专院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很多教师抱着板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放,在课堂上不停地说、写和画,总怕耽误了课程进度。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束缚下,学生思考和理解很少,不少学生面对复杂、冗长的概念、公式和定理望而生畏,难以接受,渐渐地,教学缺乏了互动性,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1、高等数学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只有习题课,没有数学实验课,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有意识地将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实践结合起来,变抽象的理论为具体,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适量介绍matlab、mathematic、lingo、spss、sas等数学软件,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学习高等数学,加深对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函数在一点处的切线的形成,以加深学生对导数定义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在实验课上借助mathematic强大的计算和作图功能,来考察数列的不同变化情况,从而让学生对数列的'不同变化趋势获得较为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数列极限的理解。
2、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我国已经步入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在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信息量不断增大,而教学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便成为一种新型的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善了教师和学生们的教学环境,教师不必浪费时间用于抄写例题等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的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讲解中,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数学教学情景,通过计算机图形显示、动画模拟、数值计算及文字说明等,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数形结合的教学环境,加深了学生对概念、方法和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从而改变了以前较为单一枯燥的讲解和推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引入极限、定积分、重积分等重要概念,介绍函数的两个重要极限,切线的几何意义时,不妨通过计算机作图对极限过程做一下动画演示;讲函数的傅立叶级数展开时,通过对某一函数展开次数的控制,观看其曲线的按拟合过程。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3、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建立教师辅导、答疑制度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的作用日益重要,逐渐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网站、校园教学图书馆等,是学生经常光临的第二课堂。每个学生都可以上网查找、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查看教师的电子教案,并通过电子邮件,网上教学论坛等相互交流与探讨。教师可以将电子教案、典型习题解答、单元测试练习、知识难点解析、教学大纲等发布到网站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特色专栏,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数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以及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发学生将数学中的思想和方法自觉应用到其它科学领域。
对于学生在数学论坛、教师留言板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答,并抽出时间集中辅导共同探讨,通过形成制度和习惯,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数学内容,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4、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知识
如果高等数学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授数学理论和计算,而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置若罔闻,就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学习积极性就不高,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后继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比如,教师在机电类专业学生的授课中,第一堂课就可以引入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函数;在导数概念之后立即介绍电学中几个常用的变化率(如电流强度)模型的建立;作为导数的应用,介绍最大输出功率的计算;在积分部分,加入功率的计算,等等。
总之,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有自身的体系和特点,任课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高等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编.高等数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于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m].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
[3]赵海青.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
[4]李进华.教育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探索[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8.
[5]李大潜.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3):20~23.
[6]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abstract:higher mathematics is an important compuls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s, this paper takes up with some feasible 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content, methods and skills of teaching.
key word:higher mathematics;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skills
地方本科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分析了嵌入式系统教学特点和的现状,针对地方本科学院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从课程定位与目标、知识结构、教学体系、教学组织、辅助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作 者:魏启明 冯慧君 李兴南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西,九江,33 刊 名:福建电脑 英文刊名:fujian computer 年,卷(期): 25(3) 分类号:g71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 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初探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 vf 数据库
论文摘要:vf数据库是面向对象可视化中小型数据库开发系统的程序设计语言,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之一。它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库管理。如何提高学生vf数据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vf数据库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vf数据库不仅是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着强大的数据和信息管理功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是诸多专业的必修课。但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时仍然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综合能力差、逻辑观念弱等问题,所以在vf数据库课程教学中要立足教学现状,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对vf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此来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vf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vf数据库教学现状
vf数据库既包含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应用,还包含对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较sqlserver简单易学易懂,较ms-access学习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等非计算机专业,该类专业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对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开发兼而有之的vf学习有一定难度。专业术语和基本操作均存在认知的过程。二是课程开设的班级学生有统招和对口,学生生源层次不同;有省内招生和省外招生,学生基础层次不同,因而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初始能力分析:有的学生热爱学习,但基本操作能力稍差;有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眼高手低;还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及知识理解均较好,但理论基础不足。不同层次学生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存在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课件、同一授课方法、同一个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三是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自上学期开始,我校各专业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在修改培养方案时,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而减少非专业课程学时,由于开设vf数据库课程的专业均为非计算机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原方案相比,vf数据库课程总课时减少,实践课时的比重也降低了。对操作性、技能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而言,上机实践课课时的压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及时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增加了难度。基于以上vf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二、vf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改革就是创新,要破除守旧的思想,把最新的课程体系带给学生,真正的让学生们学以致用。下面是几点本人对数据库(vf)课程改革的几个想法:(一)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数据库类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学习内容较多,一些概念性内容不容易理解,例如关系模式、关系运算、数据库的规范化问题,查询优化、数据库的恢复技术、并发控制等知识,对于没有实际数据库设计维护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要从学生身边最常见到的学生档案管理、考试成绩管理等系统信息数据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启发学生在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中,比如通讯录管理、班会开支管理、出勤记录管理等方面去了解数据库系统。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抽象和陌生;因为有了这些天天打交道的贴切生活的的实例,学生在课程学习的时候会感到形象和具体,有亲切感,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二)制作数据库(vf)课件。先进的教学手段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艺术,能使教师充分发挥、实现自己的创意,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数据库(vf)课程的特点是表格多、图形多、界面多,诸多逻辑结构等方面的问题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三)电子化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电子化的实验和作业平台、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vf课程建设中进行电子化教学改革的三大重要举措。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校园网、学生宿舍终端及其他公共终端、教学素材即可组建一网络化教学平台,配置网络教学软件后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广播教学、师生对话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作业和实验是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法,有书面和电子文档两种主要形式。要克服传统作业和实验的固定性、增加习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教师及时评阅问题,那么开发习题库和网络作业及实验平台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利用校园网开发vf课程作业网页,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作业解答、提交、成绩查阅等操作。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实现无纸化考试的基础。目前,vf的期末考试仍然是有纸的试卷考试,但是,如果能开发出来vf的期末考试系统进行网络化考试,那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计算机一、二级考试目前均是网络化考试,学生在历年考试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说明学生对于网络化考试环境已经比较熟悉,推行网络化vf课程教学与考试是可行的。
三、创新vf数据库教学方法
1.密切联系实际,上好第一节课,树立学习信心。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教学,一定要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最常见的学生信息管理、成绩管理等系统入手,去认识数据库系统。在第一次进行vfp课程教学时,把使用vfp开发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大屏幕上演示给学生看,包括各个模块功能演示,如:登录模块,数据的录入、查询、修改、维护等。并告诉他们学完这门课程后,自己也将能开发出类似的系统,例如通讯录管理、日常开支管理等一些实用系统,树立学生学好数据库的信心。
2.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合理设计学习任务。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围绕着项目模块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涉及的4大模块,每个模块的理论讲授与上机练习都要认真规划,合理设计,紧密围绕项目开发的步骤去学习。该项目首先需要创建项目、数据库、数据表,那么在数据模块中就要结合系统所需学习建立.pjx、.dbc、.dbf等相关文件,并进行表的操作、创建索引、表间关联等设置,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工作。查询模块和显示模块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重点,主要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增、删、改、查和显示操作,前3大模块的例题在设计时要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密切相关,学生上机实践时形成系列任务,为完成整个项目积累基础文件。最后进行菜单设计,完成菜单模块中文件的调用,连编成可运行地系统。
总之,我们要在自己的vf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为学生提供一个动态的、生动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更积极的去获取数据库专业知识,提高数据库应用能力、拓展数理逻辑与创新思维,进而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vf课程教学改革的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积累丰富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利平,“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eb/ol],http://smxx.zjhyedu.cn,2005-01-07
[2]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大纲和样题[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2.
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工科院校的重要的教学环节。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培养的学生实践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说起。针对当前实践教学的现状,从教育创新的角度对应用型工程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学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项目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且内容陈旧,造成学生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近几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发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既要有传统的基础性实验,也要有前沿技术的实验;既要有验证性的实验,又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既有硬件的实验,又有软件的实验,要做到对学生的进行全面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就对工科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队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建设进行探索。
1.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工程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2)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且人员素质低下;(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4)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缺乏必要的考核标准。
以上问题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在功能发挥上的许多不利,一是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不利于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与发展;三是不利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开发、利用;四是不利于实践技术人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五是不利于实验室人、财、物的科学管理。因此,摒弃传统的将实践教学定位于“教辅”的思想,树立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克服传统体制的弊端,根据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新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2.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站在整个学科体系整体优化的高度上来组织制定不同阶段的实习内容、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求的平台,确保实践教学时间,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目标明确、层次清楚、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2.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依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设计,形成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教学层次,构建起“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实验-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1)课内实验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教学环节,它由演示性、验证性、操作性和综合性等多层次实验内容组成。
(2)课程设计实验是一门或几门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基点,融实验理论、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一体,在强化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开出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集中性综合实验(毕业设计)则是以系列课程和课程群为起点,培养学生综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实验意识,它往往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
2.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1)改变传统的单纯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方法。指导老师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创新。
(2)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实际操作与理论相结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操作内容。
(3)实验过程由“被动约束”向“主动研究”转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部分实践项目在老师讲解完基本操作技能后,学生可自由发挥,自主进行作品设计和操作。
(4)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对尚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教学内容,广泛利用录像、网络、仿真技术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知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推广运用虚拟实验、仿真实验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6)加大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努力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际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人人都有机会动手的实践环境。
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实验室的'管理体制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建立合理的实践管理体制,对促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坚持育人为本,学生为先、质量为重的基本原则,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体系构建为主导,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2)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扩大开放式实验教学规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建立、完善和落实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量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的条例中。
(5)要求理论课教师必须参加实践教学工作,制定政策吸引高水平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形成高学术水平的实验核心骨干力量,增强实验室的创新能力。
(6)坚持以先进的实践教学内容带动各个训练项目的建设,坚持资金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先进、收益面大的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打破原有的资源分散、规模小、功能单一的模式,进行实验室功能、资源的整合与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立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
(7)创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信息化程度高、人文学术相结合、开放式管理的现代实验教学环境。
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4.1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领导到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视为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增强质量意识,真正树立起“质量第一”的“工程意识”的观念。这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思想保证。
4.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组织保证体系。要建立上下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的职责。主要应强化四级组织功能;一是学校领导本身强有力的的决策功能;二是教学主管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相关部门的管理协调功能;三是各二级院系的指导功能和“实验中心”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由实验指导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小组具体的实验指导、检查、管理和执行功能。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组成系统,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的保证。
4.3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过程保证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和选题方面,要紧密结合“大纲”要求,增强计划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在实践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上,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在实践教学督导上要加强力度,坚持定期不定期的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贯彻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诸多因素,充实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坚持以制度建设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5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比较完整的适合本校教学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使其既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实践教学现状与教学质量,又具有繁简得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定期按评估方案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并以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三、结束语
加快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一在实践教学理念上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向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二在实践教学功能上,将以认知、验证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向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转变。三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上,将以单门课程或单一专业开设实验向设置“实验基地”的模式转变。四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广泛采取主动式、启发式、自主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是每个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者应该长期研究的课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与探索,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牛彩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与管理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研究.第.8期
2 高盘良.浅议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教学.20第10期
3 孔繁敏等 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思考.北京教育(高教版)年第10期
4 皮建辉.谈创新实验教学中的观念转变.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5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
6 王军维等.电工电子实验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总458期
本科院校广告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一、“广告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方式已延续多年,当前,不少高校教师和学生已经习惯这种课堂方式,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不愿对这种课堂方式进行改变,或者说很难去主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 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效率低、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阻碍广告学的发展,学生对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也难以形成他们立志成为“广告人”的信念,甚至有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有的学生甚至在大一就形成只为有个文凭而不好好学习的想法。
(二)学生对广告学缺乏认识
目前,广告学的教学主要有三个专业或者说大体上分布在三个学院:一是艺术学院,广告学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偏向于设计;二是工商学院,广告专业主要偏向于营销方向;三是新闻传播学院,偏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处学院的特色,对广告学的学习留于表面,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广告就是学设计。但是,设计只是广告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方面或方向,它还包括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广告调查等诸多方面,而这些人才也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广告学缺乏认识,往往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准确,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以及就业。
(三)片面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过度强调应用型
虽然职业化教育侧重于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就像上面所说,广告学的培养主要分布在三个不同学院,那么各个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往往有在美术基础差等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对平面设计、影视制作缺乏热情,针对这类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引导其对广告其他方面地深入学习,从而逐渐加深这类学生对设计类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强调广告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要注意我们强调的应用不仅体现在广告设计方面,还包括广告专业的其他方面。如果过度强调或片面理解“应用型”,不仅会影响该学院广告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及实施,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可能会“弄巧成拙”。
二、“广告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点意见
(一)以应用型教育为导向,建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广告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在实际的广告运作过程中,包括市场调查、广告策划、广告创作、广告媒体策略及宣传策略、广告效果的评估,这些都要求理论与实践能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实习与设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教师可以边教边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以及课堂的主角。二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愿意根据自己的能力或爱好选择学习的方式、过程、进度。
(二)因材施教,以广告类相关比赛促进应用能力转换
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哪怕是同一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本应具备不同的特色。“广告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教学。如对于刚进入大一的学生,采用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方式引起他们对广告学的兴趣。大二、大三专业性培养更强,更多鼓励他们走出课堂,参加广告类相关比赛,如金犊奖、大广赛等,还包括各省市、企业所举办的广告大赛。通过参加这类比赛,学生不仅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还能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团队能力、组织能力,也许还能获得进入某企业参观或者实习甚至是加入某企业的机会,这对学生的未来肯定是有利的。而对于大四的学生,就需要在就业创业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信息与指导。
(三)强化新媒体意识,实现多种教学方式内涵化
新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媒体的巨变,也必然会给教学方式带来新的生命力。一是通过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学会思考与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案例。二是采用分组竞赛法提升学生实战能力,这里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定一个共同的主题,让每个小组进行策划、设计、创意、预算以及提案,并对完成的结果进行辩论以及评判。在辩论与评论环节,可以邀请广告行业专业人士或者由其他小组成员组成评委团,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广告表现、判断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评分。三是引入项目教学法。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将实际的项目引入课堂,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教学真正“接地气”,让学生走出课堂、课本,对他们理解广告、应用广告都是大有裨益的。四是角色扮演法。这是一种模拟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不同的身份或是角色。
(四)整合网络课程资源,搭建自学自练平台
网络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这也包括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课程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学的平台。如平面设计课程,课堂的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学生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少,再加上不少院校设备的短缺,很难保证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在配套专业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不过现在有了更多解决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前对平面设计的课程进行学习,或者对平面设计课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于爱好设计的学生来讲确实是一个福音。当然其他课程也许也能在网络课程资源中找到。不过网络虽好,更多要求的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教师也要充分意识到网络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不错的自学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20世纪9o年代末,按照“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和有关原则、政策,我国对一大批高校进行了调整。其中.也包括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合并升格或者独立升格为本科院校。据统计。截至2oo7年底.中国普通本科院校有740所,其中有2o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占当年740所普通本科院校的1/3左右…。新建本科院校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促进这部分学校健康发展,已成为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共同的特点:即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因而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发展的关系是休戚相关的。
当今,伴随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兴起,新建本科院校应如何搞好办学定位.如何扎根于所在地区,将关系到该地区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力支撑,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正确定位。
一、区域创新体系概念及作用
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和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由参与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组成,并有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广泛介入和政府适当参与的一个为创造、储备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系统。在我国,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它的一个重要相关作用就是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使得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在区域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中,大学是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要素出现,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统筹,可以充分发挥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生产企业与大学之间互动的'创新体系建立,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而大学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和产生的科研成果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撑。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在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以促进区域内经济协调、快速地发展。因而.对于区域内的新建本科院校是一个发展的契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来源多种多样,主要有三种:一是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二是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教育学院合并后再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三是由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制而形成的新建本科院校_2]。来源各异的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可谓异军突起,目前正处于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时期。相比其它本科院校,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各方面的基础和条件都比较薄弱,亟待提高,因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长远发展而言,准确定位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尚不清晰。为了尽可能地加快发展。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不顾自身的基础条件,提出要“创建全国一流”或“名牌大学”:有些沿用原有高职高专的办学思路,思想僵化。缺乏与时俱进和顺应市场变化的办学理念;还有的对于如何办好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缺乏感性的认识及理性的思考,对学校的发展方向不能准确把握;等等。然而,在世界经济凸现区域化特征的今天.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学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作为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更应立足地方,形成新建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合理机制,真正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智力提升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并将“科教兴市”战略落实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并且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另外,在服务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可以借机尽量避开和其它重点本科院校的竞争。
赢得资源,开拓空间,增强能力,激发活力,提升自我,达到区域经济与新建本科院校的双赢。因而.在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合理定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基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新建本科院校定位
(一)区域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办学基础是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因而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依据现有条件.从实际出发,适应需要,尽可能地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要围绕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构建以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应用开发体系,并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和科技人员介入地方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除此。更要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立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所需人才调整专业设置。为地方经济服务.并帮助地方和行业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甚至决策问题.这样才能吸引好的生源.并获得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全力支持。把握住了这个特色,就能形成与国内名牌高校的比较优势。但这个“地方”并不局限于狭义的地方城市,而是以本地区为主的本省或直辖市这一个大范围
(二)教学型定位
必须承认。新建本科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存在着差距。因而新建本科院校要想获得发展,需要尽最大努力使学校与老本科院校之问形成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探索有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三种能力的同时.比研究型大学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高等学校可以定位为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者是应用型人才,没有必要整齐划一。不同的高校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全国性重点高校可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新建本科院校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培养具有地方性、综合性特点.并且更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三)发展策略定位
在当前的资源配置模式下,除了少数部属重点大学由中央财政支持外,其它学校的发展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如此。更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双重管理,地方政府进行资源配置规划时没有很好地把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发展的整体系统,而是作为独立系统对待,因而缺乏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地方财政支持的高校对有限的资源竞争更加剧烈。作为办学时间不长,但急需投入的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制定符合形势变化的发展策略,扬长避短,化解困难。
1.多渠道筹集资金
从现状看,新建本科院校迅速发展所需要的经费问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困扰.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新观念。彻底改变“等、靠、要”的生存方式和封闭的办学模式,多方融资。就背景而言.投资机制多元化和市场化现在已经成为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成为很多国家解决教育财政危机的重要手段。因而,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做到: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对高发展的一些优惠政策.制订趁势发展的科学方案。争取政府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二是可以考虑引入市场机制.以更加开的姿态,鼓励行业、企业、私人办学投资。有了充裕的办学费,就有可能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抢先发展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教育质量一直被认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保证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间不长,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老化过时,更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和教学的现代化手段也存在劣势。最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来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原本就不宽裕的教学资源更显不足。为此,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加快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否则将很快处于竞争的劣势,甚至被淘汰。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改革:一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建立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以专业、课程、教材“三大建设”为载体,全面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和手段;三是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局[41。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成为必然。一所高校不能够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被淘汰。对于办学条件比较薄弱的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契机也是挑战。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的信息环境相对较差,但是可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方面的学术和教学交流,通过师生的交换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引进国外资源为我所用,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新建本科院校还可以向国际上先进大学学习,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悠久历史所产生的丰富的办学经验和高效的管理机制.对形成自身明显的办学特色是非常有利的。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利用当前各个国家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利条件以及地方政府的鼓励优惠政策.加大对外交流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开展国际交流和举办国际合作项目,加快自身向教育国际化方向发展。
浅析《网页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网页设计》是计算机课程体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研究,努力实现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企业网站建设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整合,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生的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大学生的新途径。
关键词:网页设计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截至2010年12月,全球网站数量为2.55亿个,仅智联招聘网页相关从业人员就不少于3万名。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网页设计类课程,但在其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内驱力较弱、动手能力有限,学习积极性不高,职业竞争力差,毕业后不能真正进行项目的开发。根据社会对网页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现状,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职业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因此,《网页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网页制作》课程,它已成为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等专业公共的必修课程,也受到了其它专业学生的欢迎。网页设计教学内容通常包括html、语言、javascript语言、css div、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方面,常用的软件是网页三剑客和photoshop的搭配使用。因此就授课内容而言,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2]
分析目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条式的课程教学内容,内容无法反映当前社会需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缺乏互动,学生缺乏积极性;实验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实验往往是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缺乏用于解决实际项目的技术,形成了学生学而不会用的局面。同时,各高校网页设计课程多为36学时,课堂上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知识点。而一些课程网站则只是简单的知识堆积,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二、教改思路
本课程改革的宗旨是: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转变,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以项目教学为主线,以学校网站建设为目标,进行课程内容整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内容。[3]通过讲授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介绍网页制作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参与项目、创造实践的活动者,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实现具有独立完成网站建设与开发的专业技能,[4]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与研究,找出适合专业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大学生的新途径。[5]
三、教学改革措施与方法
1.教学内容安排
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线来进行,完成必要的知识点传授。同时,按照项目应用实际需求,改变教条式的教学内容安排。[6]在以教师为主的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到什么以及知道学会了后具备什么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以实际项目或目前应用中的项目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的研究内容中去,从项目制定、需求、开发、测试的全过程安排教学内容,从“因材施教”转变为“因需施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7]
2.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实训——教学相辅相成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案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节课讲授一个模块的同时,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在“因需施教”的教学内容安排中,从“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则致力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教师只是讲解基础知识点,启发学生学会在项目开发中主动应用学到的基础知识,通过实训——教学的训练方法完成实际项目,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增加学习效果。
3.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网站建设
目前的网页制作课程学时量较少,对这类实际操作要求高的课程,必须通过课外练习的手段达到学习效果。而传统的课程网站多为知识简单的堆积,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本文提出采用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网站设计,来达到快速吸引学生眼球、发挥课程网站对课程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网站内容安排上,既要有课堂教学内容,还必须结合课程安排大量有趣、巩固知识内容的课外练习。同时,基于用户体验的教学网站也是网页设计课程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课程网站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网站采用的知识点及其用户体验,学生在通过课程网站学习的`同时,也学习了网站的制作方法,从而增强课程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
4.基于认证的课程培养模式
目前社会就业对网页设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针对一部分学生对网页设计有较大兴趣的实际,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从事网站开发、web技术等方面专业技能的it高级专门人才。依据目前网页设计认证方向和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可以选择adobe网页设计认证作内容作为培养方向,在教学内容、网站设计中穿插一些网页认证的教学设计,起到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的作用。通过网页认证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不仅能学到新的和社会接轨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参加认证考试,获得相应网页设计认证证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5.工作室培养模式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针对本地或本校实际情况,在指导教师指引下,采用工作室培养的方法,积极和实习基地以及相关企业合作,对外承接一些小型网站设计项目。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室模式作为该课程的配套改革措施。工作室建设采用学生自愿、教师引导机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真实商业项目,在工作室中的学习、开发完全利用课余时间,工作室运行完全采用商业公司运行机制,按学生能力进行分工,最后完成作品并交由企业运行。工作室的建立,既锻炼了学生,又使学生明白课堂学习与实际项目的不同。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点带面,对其他学生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笔者发现网页设计课程改革最重要特点是,必须适应社会就业需求。课程定位要明确与相关岗位技能全面接轨,培养网页设计能力、网站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五大关键能力。课程改革通过项目引导,工学结合,精心选取典型的实用案例,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教学项目。同时加强与相关合作单位的实际交流。课堂教学与面向用户体验的网络教学相互补充,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得课程教学不再局限在小规模的案例范围内。利用大量多媒体课件、课程录像、习题库、试题库等手段,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基于认证的培养模式和工作室培养模式则作为课程改革的配套措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计算机应用类其它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也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宁.浅议《网页设计》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博览,2009,(26).
[2]李海燕.基于项目化的《网站规划与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30).
[3]吕立霞.以产品开发为工作过程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4]郭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6(13).
[5]娄淑敏.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的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6).
[6]张宁.《网页设计》课程项目教学情境设计的探索与研究[j].科协论坛,2009,(5).
[7]梁益军,冯健文.非计算机专业网页设计课程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