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凯发-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 > 教学论文 > 幼儿教学论文

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精选16篇)-澳门凯发

| 大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如果这16篇文章还不能满足您的需求,您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相关的文章。

篇1: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幼儿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语言教育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工作,肩负着激发幼儿语言天赋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任。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提问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幼儿语言教学经验,主要阐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经验丰富的幼儿语言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语言训练,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提问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合理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锻炼幼儿的语言思维,开启幼儿智慧之门。同时,提问还是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纽带,可以增强师生联系,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问,提高幼儿的语言意识

幼儿的语言正处在不断发育的初级阶段,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提问内容,避免提问内容过于复杂,打击幼儿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还要避免提问内容过于简单,不能有效地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智力。提问要把握好尺度,找准提问的.关键点,从而发挥提问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进行提问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习新知识之前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找到与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教学中,这则故事诙谐幽默,通过描述两只老鼠的不同经历,反映了城市和乡村的不同生活。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幼儿播放动画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孩子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客人,大家猜猜是谁?此时大屏幕出现两只老鼠的图片,幼儿会顺势说:两只老鼠。

然后继续提问:我们一起学习过《猫和老鼠》的故事,那么你们知道老鼠最害怕谁吗?学生齐声说:猫。幼儿教师继续说:今天请来的两只老鼠分别来自城市和农村,我们要怎么称呼他们呢?学生说:叫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本次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提问,让幼儿有话可说并且学会倾听。

二、在语言教学的重点处提问,增强幼儿的语言能力

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发散幼儿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在对幼儿进行提问的时候更需要层层递进,挖掘知识点,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让幼儿更好地驾驭语言知识。在实际语言教育工作中,经常会有幼儿教师提问一些固定答案的问题,比如“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这样的提问毫无意义,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容易使幼儿对课堂产生反感。幼儿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并且给予幼儿一定的思考时间,积极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参与热情。比如在《五彩生活》语言活动中,幼儿接触过各种颜色的水果,所以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更加踊跃。

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幼儿认知水平的问题进行提问,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问: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说说这些水果都是什么?幼儿的想象力丰富,他们的答案也五花八门。有的幼儿说红色的是草莓、樱桃、红苹果,有的幼儿说黄色的是橘子、橙子,有的幼儿说绿色的是西瓜、青苹果。这样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也在教学互动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发展幼儿的语言天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幼儿教师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三、在幼儿的疑问困惑处提问,拓展幼儿的语言思维

新《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发展与他们的情感、经验、思维、能力等紧密相关,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通过互相渗透和配合给幼儿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在教学时,幼儿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因为幼儿遇到疑问或者困惑时,能够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作用,不断拓展幼儿的语言思维,加深幼儿对思维对象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幼儿,要适当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让每个幼儿都能经过思考回答出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如《百鸟园》语言活动,教师设计了大树和许多小鸟的场景。让幼儿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视频资料,对语言活动产生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在欣赏的过程中幼儿会非常认真和仔细,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大屏幕。当欣赏完资料以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复述看到的内容,并且与幼儿进行互动,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小鸟有名字吗?请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力,为大树上的小鸟取个好听的名字。这就刺激了幼儿的求知欲,进而说出各式各样的名字,有的说“五彩鸟”,有的说“彩色鸟”,有的说“彩虹鸟”。

四、在引起联想和想象处提问,奠定幼儿的语言素养

幼儿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很独特,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活动时需要引导幼儿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巩固幼儿的语言表达方式,奠定扎实的语言素养。幼儿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改变幼儿被动回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真正活跃起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还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反馈信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幼儿的可塑性强,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去鼓励幼儿勇于实践,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比如在《鸡和小鸭》语言课上,幼儿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给幼儿讲故事,当讲到小鸭不小心掉入一口枯井时,幼儿教师把握契机,让幼儿去讨论怎么才能够救出小鸭子。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在电视里学来的方法,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让小鸡去找小鸭的爸爸”,有的说:“找警察叔叔来帮忙”,有的说“找一条绳子把小鸭拉上来”,更有小朋友受到《乌鸦喝水》的启发,说:“在枯井里灌满水,小鸭子就会游上来。”这节语言课实现了教学目标,也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发展,由此可见,在进行提问的时候要结合现实生活,为幼儿构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篇2:幼儿歌唱活动中提问技巧论文

幼儿歌唱活动中提问技巧论文

摘 要:歌唱是幼儿生活中一个形象的学习娱乐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和思维想象能力。通过教学时的有效提问能更好地教育幼儿的歌唱等方面的学习,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幼儿歌唱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并总结了在幼儿歌唱活动中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幼儿;教师;提问;歌唱

歌唱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歌唱不是普通的机械性背唱,它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是有节凑有韵律的有声诗歌,它能够丰富儿童童年生活的色彩,给儿童的生活带去无穷的乐趣。通过有效的提问是提高幼儿歌唱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怎么才能做到有效提问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幼儿歌唱活动中提问的类型

1、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或者有多种正确答案,幼儿可以凭自己的想象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回答,主观性比较强,思维自由。它的作用在于促进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幼儿对事物进行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思维。

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开放式提问又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探讨式提问。探讨式提问是指,幼儿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相交流探讨。

(2)概括式提问。概括式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之前要求幼儿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而得出结论。

(3)理解式提问。理解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提问,幼儿经过思考、理解来回答。

(4)移情式提问。所谓“移情式提问”,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暂时抛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站在其他角色上去思考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

2、封闭式提问。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教师针对刚刚教授过的知识内容或者生活中的简单常识等对幼儿进行提问,答案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封闭式提问也可划分为以下两种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式:

(1)复习式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对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幼儿只需简单回忆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

(2)进展式提问。所谓“进展式提问”,指教师针对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问。它常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教学中幼儿自由活动时提出。

二、通过提问提高幼儿歌唱教学效率的策略

1、优化引导技巧,提高提问实效。有效的提问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而应落到实处。

(1)要善于给学生回答做铺垫。对于幼儿因思维定势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思维暂时受阻、无法及时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铺路架桥予以疏导;对于幼儿因某些问题难度太大而短时间内无法讲清时,教师要适时架梯子,在终结性问题的前面,补充一些难度较小的问题。

(2)要善于指引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偶尔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适时地给学生指引。

2、合理激励,提高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效率,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会直接影响到提问的时效性。首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教师要以“朋友和共同学习者”的身份与幼儿相处,创设一个融洽、和睦、协调的课堂问题情境,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其次,要积极发掘幼儿的潜力和长处,并给予激励。

3、善于营造教学气氛。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情境,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投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周围放松的气氛可以调动幼儿的好感和热情,使幼儿感觉更舒适,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发挥,教师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教幼儿们歌唱的时候,可以放一些欢快的歌曲先把课堂的氛围带动起来,幼儿们也会被轻快的节奏所感染,变得兴奋,会更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4、提出具有启发和引导性的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深入浅出,但是问题中要涵盖一定的知识和意义,能引导幼儿在正确的方向上思考,通过问答的.方式使幼儿学习有启发意义的知识内容。幼儿们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回答时加强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开发。同时,教师针对幼儿的回答,告诉他们对错,正确的话给予表扬和鼓励,错误的话就耐心地告诉他们错误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幼儿及时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5.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意思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对幼儿的教育应有耐心,先易后难,如果一开始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幼儿答不上来,很容易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和对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那么教学效果也就会没有预想的好。循序渐进的提问也有利于幼儿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对稍难一些问题产生挑战欲。

三、总结

有效提问是生动而具有实践性的,它能开发幼儿歌唱的潜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对有效提问的把握,就有赖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瑞华幼儿教师教学提问的层次与艺术[j].学前教育研究,。

篇3: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论文

数学教学中提问技巧论文

一、提问的功能

1.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经常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分析学生的问题,准确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2.表达对学生的关心,鼓励学生

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某事的看法等,可以促进师生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二、提问的构成要素

1.问题的焦点.

问题的焦点有两层的含义:提问要根据需要,或提得具体明确,或提得广泛笼统.另外,一个问题应该包含一个中心.

2.问题的分布.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过多地集中于某一部分学生,虽然这样做是无意识的,但是结果却忽视了教室里其他部分的学生.因此,提问应该尽可能地照顾到全体学生,使他们都有大体均等的练习机会.教师将问题指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认真地去思考,同时又使他们都感到自己有责任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的教师的操作程序不同,先叫学生的名字然后提问题,这样会使未叫到名字的学生放松注意.对于问题如何分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与教学对象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提问后的停顿.

教师在提问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但是,一些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里的沉默,会感到紧张或不适应,短短几秒钟的时间似乎几分钟一样长.有些学生思考的时间长,有的短,但教师往往不能忍受这种思考时的沉默而催促学生,或干脆自问自答.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必要的沉默是应该有的,思考时间的`长短应由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而定.

4.对问题的提示.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时回答不上来,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提示: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三、提问的方式

1.回忆性提问.

回忆性提问是教师利用所谓的事实性问题让学生追忆学习过的基本内容.这类问题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否记住了.由于回忆性问题的提问目的主要在于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所以教师无法从中了解学生对所记住的知识是否完全理解.

2.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指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原因、结果、条件等的提问.这此问题在课文里没有直接讲述,没有现存的答案.学生要自己重新组织所提供的材料,找出根据,指出原因.这种提问的类型,可以帮助学生概括、整理所学的知识.

3.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所作的发问.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在综合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利用各种逻辑能力和想象力.综合性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力.

四、提问应注意事项

1.提问要简单明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我们把这一类问题叫做检查性问题.使用这种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是否理解.

2.问题的分布要合理.

提问的具体方式可以有:第一,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同,教师再叫个别学生单独回答.这样,可以使较沉默的课堂气氛活跃一些.一般说来,齐答问题的形式,学生愿意接受,因为“人多势众”,说错了别人也听不出来.运用这种齐答方式时,要考虑其他因素,如纪律问题.第二,单个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停顿一段时间,让全体学生思考,然后叫一个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都紧张、认真地思考,容易控制课堂秩序.第三,举手回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举手回答.这种形式,可以鼓励能力强的学生,但是容易使能力强的学生垄断问题的回答,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就没有机会练习.因此,教师提问时不要只用一种方式,或过多地运用一种形式.要考虑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综合运用几种形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篇4: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摘要】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问时需要做到:有效性、针对性、启发性、注意方法、多倾听、适当的激励和表扬。我们注意探索提问的技巧,用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就可以做一名富有效率的受人爱戴的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问;技巧

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又只能在数学教学去努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提问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围绕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提问,再由学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1.有效性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2.针对性原则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3.启发性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4.提问要注意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5.提问后要学会倾听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6.适当的激励和表扬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7.做一名富有效率的教师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导向者”时,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发现者”和“建构者”。为了使我们的授课更加富有效率,我们在课后还得有反思。也就是还得多对自己提问:这堂课的得失在哪里?下一次我会怎样改进?

总之,虽然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遁,提问没有现成的办法,但也得注意一些基本技巧。愿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继承先辈们的宝贵遗产的同时,努力探索,多多实践,注意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效率,振兴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5: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探讨的论文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探讨的论文

【摘 要】本文从课堂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原则和课堂提问的技能三方面阐述了课堂教学提问,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教学提问 提问的作用 提问的原则 提问的技巧

一、教学提问的作用

1.检查已学知识,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提问不仅针对教师也是针对学生而言的,通过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以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答问,获取教师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2.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会唤醒学生的心智,引起悬疑,激发认知冲突,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学生很快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概念和观点上。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动机,迅速进入问题情景,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从而使教学活动朝着预期的目标驶进。因此提问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3.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

课堂教学提问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局面并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趣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激活学生的情绪,变沉闷乏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学堂,使课堂气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另外,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感情意向的交流,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互动方法。

二、教学提问的原则

1.激发兴趣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打开思维空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疑虑,产生投入欲望。为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要围绕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置巧妙的问题意境,使学生对具体的学习目标产生认知需要,在问题的意境中激发兴趣。要巧于设问,引起学生的好奇,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解决新知识的能力,在体味思考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潜在力量,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启发思维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有疑到无疑。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现有知识不能够解决问题,还需要更广泛深入的学习,从而激发其求知欲。通过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各种思维品质,以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3.难易适度原则。

教学问题必须难易适度。“适度”的标准是学生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正确回答。范围最好控制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毋需进行思维活动就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成了形式,没有任何意义。反之,也不能设置的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学生就会放弃问题的回答并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4.面向全体原则。

面向全体,即面向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和同一认识水平的不同学生,使几乎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虽然提问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但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思考。因此,设置问题时既要有一定难度和跨度,又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能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有时,可通过设置问题的梯度来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随时有抒发见解的机会,同时也让其他人能从中受益。

三、教学提问的技能

1.设问技能。

设问技能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需要设计教学问题的能力。设计应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①认识问题,设计要有科学性。把问题科学、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

②明确意图,设计要有目的性。要考虑提出问题是为什么,能否为教学目的服务。

③抓住关键,设计要有选择性。要精选问题,要抓住要害;当问则问,无疑不问。

④循序渐进,设计要有层次性。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⑤难易适度,设计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类型和范围的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

2.发问技能。

发问技能是指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如何向学生提出来的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提问的内容、时机、对象、方式方法等精心构思、充分准备,使提问过程协调自然,恰到好处。

①抓住提问时机,提高问答的时效性。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提问。

②注重提问方式,体现问答的多样性。为了不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如临大敌而胆怯惶恐或事不关己而袖手旁观,教师提问应采取细致耐心、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是口头、书面、正问、反问等形式。回答问题的形式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集体共同完成、判断式回答、简答式回答等多种方式。

③营造提问氛围,创造和谐的课堂秩序。教师亲切慈祥的态度,可以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给学生提供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这样不但能增进师生相互的情感交流,还有利于教学双方的互动相长。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适当的启发引导、旁敲侧击、纠正提示、鼓励赞扬都是极其有效的促学促进的良好方法,教师一定要起到循循善诱的指导作用。

3.待答技能。

待答技能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的等待、观察、听取见解的技能。它是教师对教学提问节奏的控制,要求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时间,以便学生充分思考,从而正确、完整、高质量地回答问题。

4.导答技能。

导答技能是指学生答问出现障碍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的技能。比如,澄清概念;重审题目;启发思路;提示要点;转问和反问其他同学等,以便让学生不觉尴尬,有自始至终参与的成就感。

5.结问技能。

结问技能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对教学提问进行总结的能力。它对提高学生分析、对比、归纳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6: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

摘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要提问,如何设问这非常关键。很多时候我们提问时问题不是直接提出来的,而要设置铺垫。一个好的问题提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关键词:提问;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要提问。但在教学和听课中,我发现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能会目瞪口呆,一时回答不上来。这不一定是学生笨,有时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思维跨度较大、关联性不强,学生当然就回答不上来。就好比上楼梯,如果楼梯都找不到或者楼梯台阶太高了,又怎么上去呢?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注意思维的连贯性。就好像上楼梯一样,要注意引导、设置好台阶、铺垫,有意识培养学生动脑、探究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1、由简到难,步步深入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难的部分,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由简到难,步步深入。例如对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和二分二至这部分内容,规律讲完、学生掌握后如果问这样一个问题: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大部分一时也很难回答得出。但如果我们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步步深入:

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5月1日到10月1日,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这样由简到难,就好比楼梯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

2、直观教学,化难为易

地理事物具有抽象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增加感性认识,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挥直观教学优势,突出地理教学特色。直观教学素材既可以是静态的,如教材中或自己收集的各种地理图表;也可以是动态的,如各种动画、视频材料等。对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提问时配上相应的直观教学素材,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例如在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时,我就利用flash制作了很多动画,如地球公转、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等,通过这些动画,把原来很难理解和想象的问题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

3、以诗激趣,引导思维

很多地理事物和想象都可以和诗歌相联系。

如果我们设问时把诗歌引入课堂教学中无疑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添砖加瓦,增加不少情趣,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引入地理问题中的诗歌很多,如关于季风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关于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关于锋面与天气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水循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提问中适时引入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摆事实,明道理

有些地理事实或结论很简单,只要摆出事实和依据,学生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结论。这时候,老师的讲解反而显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提出问题、摆出事实,让事实来说话就可以了。比如在讲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第二点“资源短缺”时,我们就可以首先提问:我国为什么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呢?请大家看下面一组数据:每取得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石油kg):中国187、印度132、埃及105、加拿大50、美国35、德国18、日本13。学生一看就可以得出“我国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相对短缺”的结论;在讲水污染时,我们可以例举下面一段顺口溜:60年代饮水淘米,70年代浇田洗衣,80年代臭气扑鼻,90年代鱼虾绝迹。因此,对有些问题提出后,我们如果摆出了事实,学生回答时就会有思维的方向,可以一目了然得出问题的答案。

5、讲故事,引人入胜

有许多地理问题在引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历史上的小故事联系起来。比如在讲到“大气的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时,我们可以用三国时诸葛亮“火烧葫芦峪”的故事引入;讲到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密度流时,可以用二战时著名的“狼群战术”引入……。往往在上课时学生最喜欢听故事,故事一讲,立刻能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们如果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就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一下就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6、角色扮演,实践出真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的功能定位也逐渐由“控制”和“规范”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进行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到“环境污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演出小品《地球诊断记》;讲到“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购物、生产等,明确“我们怎样做才能时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等。角色扮演是学生喜欢参与的活动,通过它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参与到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行动中去。

篇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论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分析论文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之一,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对话过程,包括学生与课文对话、学习与学生对话和学生与教师对话等,通过对话达到教学目的。提问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大量的对话机会,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注意力,有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准则

首先,目标性准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提问,需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不能盲目提问,注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任务进行提问,目的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情感与技能等。其次,适时性原则,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需要把握时机,做到恰如其分,在学生产生一定想法,心中有疑问又无法表达时进行提问,在遇到难点、重点时,通过提问解决知识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或者是在学生思绪混乱,找不到突破口时,运用提问发散他们的思维。再次,适量性原则,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不能太多,整节课都在提问,也不能过少,几乎没有提问,除提问数量合适之外,还应该注重提问的质量,通过提问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有张有弛,避免学生出现厌倦或疲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提针对性问题,实现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提出针对性问题,为实现教学目的所服务。课堂提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明确难点、突出重点、瞄准方向,重点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适时提问和点拨,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而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语文知识,阻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奇怪的大石头》教学时,当学生了解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之后,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师可以设置课堂提问:分析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等,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2.提曲折性问题,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设计的课堂提问缺乏曲折性,学生只需简单思考就可作答,将会觉得乏味索然,并且不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而适当增加课堂提问的曲折性,这就是课堂提问的积极所在,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进行动脑思考、交流讨论或动手实践。所谓的曲折性提问,主要是转变提问的方式与角度,让学生的思路进行转变,从问题的反面或侧面进行分析,以此寻求突破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时看似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能够基本掌握文章主旨,其实并没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曲折性的课堂提问。例如,在进行《巨人的花园》教学时,针对课文中“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教师可以设计曲折性问题:巨人为什么会感到心里火辣辣的?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3.提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出发,运用各种不同的'有效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分析。因此,教师应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语文问题,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语文知识视野。例如,在进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时,当学生通读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具有曲折性的课堂提问:一个中国孩子为什么会对联合国秘书长有这样的呼声?学生们会想到一个中国孩子与联合国秘书长几乎不会产生联系,所以会从问题的侧面进行思考,即他爸爸遇难事件,引导小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热爱和平的信念。

4.优化课堂提问,发散学生思维。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为提升课堂提问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优化,并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应该从多个角度引导和启发学生,让他们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个看法,掌握多种回答方法,不仅能够拓展小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针对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具体学习情况出发,保证课堂提问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目的性等原则,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篇8: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技巧论文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教师的提问技巧论文

摘要:教师提问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常见、直接的教学手段,提问技巧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当前幼儿园教师的提问还存在不足,直接影响了幼儿学习发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笔者查阅资料并结合现实中所观察的案例了解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不足,以期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问技巧,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集体教育活动;提问技巧;内涵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技巧的内涵

提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这里讲的提问具体来说是指教师依据相关的活动目标,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来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活动组织的形式。技巧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基本方法的灵巧运用。教师提问技巧在这里则是指教师对设置一定的疑问情境进行教学问答的灵活运用。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技巧的价值

1.教师提问技巧对幼儿的价值

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通过新颖有效的提问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重新回到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幼儿获得知识。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为幼儿创造了说话的机会,满足了幼儿想要说话的心理,真正做到让幼儿想说敢说并喜欢说,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帮助幼儿发展初步的交往能力。

2.教师提问技巧对教师的价值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好的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引导、检查、评价、调控教育活动的进程。通过合理的提问所接收到的幼儿的反馈信息,相比其他形式的反馈信息更加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这种及时真实的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及时地调整教学程序,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忠于教学设计,错失最佳提问时机

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来对提问进行预设,错失了最佳提问时机。比如笔者观察到的《有趣的蚕宝宝》教学活动,幼儿对蚕宝宝吐丝作茧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师按照预先活动计划,对蚕宝宝的外形进行追问,幼儿丝毫没有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错过了提问破茧成蛾的最佳时期,不利于幼儿解决疑惑,激发学习兴趣。

2.以低思维水平的问题为主

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教师通常提出的都是低思维水平的问题。比如记忆型的问题,幼儿只需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就能作答。再比如进行封闭式的提问,这类问题的答案较局限,发散性思维得不到发展。提问以低思维水平为主,缺乏挑战性,通常幼儿不需要动脑筋就可以得出答案,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幼儿应答机会不公平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幼儿应答机会不公平的现象。笔者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中发现有的幼儿一节课上被教师频繁邀请回答,而有的幼儿一次都没有被邀请。教师更愿意请较为外向或者思维活跃的幼儿,这些幼儿往往能准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便于教师过渡到下一个教学步骤,思维也比较广泛。而一些比较内向或是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应答的机会很少,导致他们缺少参与感,失去学习的兴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不到发展。

4.缺乏游戏情境的创设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身心发展并且获得愉悦。当前幼儿园教师在提问中缺乏游戏情境的创设。比如笔者观察到的一次活动《飞飞猪历险记》,在飞飞猪碰到野兽时,教师提问“飞飞猪这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幼儿仅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回答,答案很局限。教师没有创设一个游戏情境,比如让幼儿来扮演这只飞飞猪,这样的角色游戏,幼儿融入到故事情境中。

四、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技巧

1.把握时机,及时提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当幼儿对某一事物有所疑惑或产生兴趣时,此时幼儿有很强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学习的效率很高,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让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欲及时得到满足。

2.既适合现有水平,又有挑战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提问既要根据幼儿现有水平提出已有能力之内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幼儿巩固知识,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要适当增加难度,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帮助幼儿开动脑筋,幼儿在突破自己的过程中一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3.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应关注幼儿的差异,满足每个幼儿个别化的需要,提出适合不同幼儿的不同问题。

4.游戏与问题相结合,丰富问题情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发挥游戏的作用,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中提问,幼儿在玩中学,体会学习的快乐。这样既能使抽象的问题在游戏情境中变得生动有趣,也可以锻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篇9:初探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初探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内容摘要:笔者认为,在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可以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难点突破,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实现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更是要做到“巧问巧答”。本文在阐述笔者理论观点的同时,以看图讲述《森林的早晨》等教学内容为例,具体说明其应用。最后附上相关作品及资料。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学、问题情境、巧问、巧答。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理解,从古至今都是为人师者长期探索的内容和“教”、“授”的最终目的。本人认为,作为幼儿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学习、理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可以体现教育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实现难点突破,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幼儿语言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做到“巧问巧答”。

所谓“巧问”,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有步骤、有目的的提问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指导幼儿用清晰、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就是“巧答”。重点在于“问”,在层次、步骤和目的中突现一个“巧”字,讲究的是提问的技巧,提问的艺术。“巧问”可以启迪思想,发散思维,有了“巧问”才会有“巧答”,即先启后发。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巧答呢?

一、巧问

“巧问”可以启迪思想,发散思维,激发想象,引导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巧问”呢?

(一)新

新,指的是立意新、角度新。新,可以避免思维僵化,激发学习热情。体现在对内容的理解和定位新,即立意新;也体现在提问的插入点新,即角度新。

1、立意新

通俗地说就是旧瓶子新汤药。在这个挑战权威的资讯时代,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要求我们用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处理传统与变革这个问题上,尤其是面对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时,审视、理解、重新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为我所用。如故事《三只是蝴蝶》,这是个经典的儿童故事,曾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教材沿用多年。故事中三只蝴蝶团结友爱的精神曾教育、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如今,许多地方教材已经不采用这个故事了。本人很欣赏这个故事,认为它情境优美,情节感人,可塑性和创造性都很强,孩子们从中可以感悟到很多东西。于是,本人带领孩子们一同走进了《三只蝴蝶》的世界中,重新理解并构建了一个现代版的《三只蝴蝶》,让这个语言教学中的经典之作重新焕发迷人的光彩。在教学中,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没有把侧重点放在颂扬三只蝴蝶的团结一致上,也没有简单地定位为重述,而是大胆地进行了改编、创编,让这个旧瓶子里的汤药换了一个全新的味道。在这样的立意下,本人采用了关键中断法,在故事的中间插入了几个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幼儿的想像。

问题一:三只蝴蝶是好朋友,他们为了能在一起,宁愿淋雨,你认为这样做有必要吗?

幼儿反应:认为有必要、没有必要和不知道的,各占三分之一。

老师回应:为什么?

认为有必要的幼儿说:“他们是朋友”;认为没必要的幼儿说:“会被雨淋,被雨淋是会生病的”;说不知道的幼儿则摇摆于前二者的观点中,或不明白为什么蝴蝶会被雨淋,她们没有雨伞吗?

问题二:如果不想被雨淋,该怎么办?

部分幼儿回答:可以分开在花朵下躲雨。

老师回应:那三只蝴蝶就得分开了,他们还是不是好朋友呢?

部份幼儿:是。

老师引导:可不可以在雨停后,大家再做好朋友呢?

幼儿反应:可以。

问题三:除了在花朵下躲雨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幼儿回答:可以在叶子下躲雨,在泥洞里躲雨,飞到房子里躲雨……

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性问题,开拓了幼儿的思路,使故事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变得更丰富了,同时也符合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2、角度新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语言教学存在着模式化的倾向,提问的角度基本上都是针对名称、角色、主要情节及重要对话,把内容肢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这种模式化的提问方式势必形成同样模式化的思维方式,从而降低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造成一种学习上的疲惫感。应该说,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创设更具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本人尝试了一些新的提问角度。

a、逆向式。如果红蝴蝶没有拒绝红花的邀请,黄蝴蝶没有拒绝黄花的邀请,白蝴蝶没有拒绝白花的邀请,情况又会是怎样?

b、后诘式。为什么红、黄、白蝴蝶不能接受红、黄、白花的邀请?

c、发散式。为什么红、黄、白花只邀请同颜色的蝴蝶而拒绝了其他的蝴蝶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躲雨?

孩子们天真可爱,有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这样,故事的内容更充实了,孩子们的思维、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提高。此外,还引发了幼儿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实现经验、内容、课程的整合。

(二)巧

“巧”指的是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可以通过提问的主线、语言、次序及运用多种类型的提问来实现。

1、主线。要抓住幼儿最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作为提问的出发点,作为提问的主线,由此延伸拓展,将整个内容串联起来,形成提问的主线。中班的孩子很喜欢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里的蛋糕,真神奇。本人就抓住这一点进行拓展性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延伸拓展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蛋糕?

蛋糕是谁做的?为什么要做蛋糕?有谁来帮忙?……

蛋糕里有什么?

蛋糕里还有什么歌?蛋糕是什么形状的?蛋糕除了会唱歌,还有什么神奇的本领?……

2、语言。语言要规范,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年龄越小越简单。如“三只蝴蝶想到哪里去躲雨?”“红花对三只蝴蝶说了什么?”尽量避免使用双重否定句,以免造成幼儿的误解。此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语调、语气、快慢、停顿,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

3、次序。提问的'先后次序要做到逐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一般先是描述性提问,而后是判断、推理、分析、想象性问题。如这里有什么→ 这是什么→ 为什么,逐层推进。

4、种类。要做到“巧问”,最后还要注意运用各种类型的提问,这是实现“巧问”的具体方法。提问的种类可以分为表层内容性的提问和深层发散性提问。前者包括描述性提问和判断性提问,后者包括推想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和想象性提问。其中分析性提问又叫皮亚杰提问,是一种究因式的思考,多用在强调重点,突破难点上。下面以看图讲述《森林的早晨》为例阐述一下这几种提问在实践中的应用。该内容预设目的是幼儿剪贴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编故事并讲述。重点在于所编故事的条理性,叙述的顺序从大环境到小环境,再到故事情节。教学难点是情节的完整性,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步,针对画面的景物进行描述性提问:

a、大环境:图上有什么?这是什么地方?

b、小环境:树上有什么?草地上有什么?天空中有什么?还有什么小动物?

第二步,在初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判断性提问,引导幼儿推想出内容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角色之间的关系。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小动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步,要求幼儿根据以往经验对内容的细节进行设想。如树上有什么果?什么味道颜色?小刺猬捡到果子后心情如何?它怎么说又怎么做?鼓励幼儿进行各种设想。

第四步,根据设想的结果进行究因式提问,要求幼儿说出设想的理由,使其创编的情节有理可循,合乎逻辑。小房子里的老婆婆为什么躺在家里不出来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谁去帮助照顾老婆婆?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就创编了出来,突破了难点。

第五步,展开想象,丰富内容。丰富了这几个小动物,还有谁也来了?他又在干什么?引导幼儿想象出更多的故事内容,使单纯的看图讲述升华到故事创编、文学创作的层面上来,极大地提高了幼儿的想象力。

二、巧答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巧答不单指幼儿归纳概括思维活动的结果,选择语句表述这一过程,更多的是指老师在这过程中运用提问,给予幼儿的帮助、提示。注意“帮”要适度,以不影响幼儿思维的独立性为前提。老师的帮助应是“顺水推舟”而不是“牵着鼻子走”,其目的是训练、发展幼儿的连贯语言。记得有一次在组织排图讲述《森林的早晨》教学活动中,有个男孩把鸭子贴到了树上,本人没有训斥他胡来或要他重新粘贴,而是提醒他考虑一下鸭子上树的方法、目的。结果这个孩子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鸭子用梯子爬上苹果树摘苹果,鸭子把苹果送给老婆婆,因为住在小房子里的老婆婆病了。鸭子希望老婆婆吃了苹果后,快点好起来。由于幼儿词汇量、生活经验不足,思维的流畅性有待发展,因而幼儿在回答问题表述自己的想法时,经常会有“卡壳”、遗忘的现象出现。具体说来,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幼儿做到“巧答”,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质量。

1、提问结合动作、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如指图提示“在哪里?”,哑剧表演“什么开了”。这样的帮助可以保证幼儿思维的流畅度,从而达到语言的流畅性。

2、递词提示。主要针对上下段落的连接,适当提供幼儿一些关键词语,如先、后、结果、虽然、但是等虚词。可以选择在幼儿回答前做提醒,也可以在其表述“卡壳”时提示,“鸭子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原则是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讲述。

3、提问指导的层次化。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的原有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进行指导,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下面还是以讲述《森林的早晨》为例说明一下:

a、高: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求他在描述景物时用上一定的形容词,如“什么样的草地?什么样的苹果?小房子看起来什么样?”,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要求更多更丰富的情节和内容。一个男孩在形容太阳时是这样说的:“太阳光金灿灿的,照得大地亮堂堂。”一个小女孩在编故事时是这样说的:“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许多红红的果子,它赶快把果子运回家,因为妈妈生病在家,正等它找东西回来给妈妈吃呢。”

b、中:要求幼儿运用完整句式来表述,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如“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小刺猬在树下捡到了果子,它把果子运回家。”

c、低:要求讲清地点、有什么,能运用句式“有、有、还有”如“在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在草地上有花、有草、还有树木。”

这样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避免了过去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着的两极现象。

4、提问与其它学习材料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幼儿发现、找到答案。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当中,幼儿的学习是最直接有效。这些材料包括图片、视听材料、实物操作材料等。如在指导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活动仿编诗歌《小雨点》时,为了让幼儿充分感受问题情境“小雨点,落到哪里去了?”,  本人布置了一个充满了大自然情趣的教学环境,准备了各种内容的图画,有大图,有小图(人手1份),有山有水,有动物有人物,可谓丰富多彩。此外,还准备了幼儿操作材料 “小雨点”,雨声及相关音乐、文学作品。幼儿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看、听、想,充分地感受体验,自由地探索想象,仿编出了优美动听的诗歌。如“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菜地里,地里结出大南瓜。小雨点,沙沙沙。落到田野里,农民乐得笑哈哈。”等。

除了上述几点,要做到巧问巧答,还需要通过巧妙地选择提问的时机(如开头、结尾、中间某个转折处或关键地方),结合其他的教学手势(示范、图解、操作等),溶合其他的教学内容(如唱、跳、画、做等)以及恰当地处理语气、语调、快慢停顿等来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

总的来说,巧问巧答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反映了教师对教材的审视和反思,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在一问一答中,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提高,教师与幼儿关系和谐,师生之间有了情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能力萌发了、建立了、提高了。今后,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把“巧问巧答”这种提问的艺术运用到更宽广的教学领域中去。

篇10:幼儿教学中提问的误区及对策

幼儿教学中提问的误区及对策

目前,幼儿园的很多活动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师幼互动往往体现出一名教师的专业技能等素养,决定着活动的'质量,并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作 者:安顺芬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二幼儿园,贵州,思南,565100 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1 关键词: 

篇11:刍议集体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刍议集体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刍议集体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附属银城双语幼儿园 张婉

有效的提问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观察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幼儿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幼儿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幼儿思维,发展幼儿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那么,我们在实践中该如何有效地提问呢?

一、围绕教学中的关键设计问题

1.问重点,保持幼儿思维清晰。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2.问散发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

二、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从集体教学整体上看。幼儿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好问题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逐步加深,再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最终达到预计的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后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得较少。

2.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三、丰富集体教学活动的问答模式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提出许多“为什么”的问题,而在教学活动中却很少有提问。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表明幼儿正在积极地思考,是独立思维的主体,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来自幼儿外部。而幼儿的提问却是发自内心,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教师的提问。因此,教师不仅应该注重幼儿回答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幼儿提问能力的培养。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丰富提问模式,使其多元化,可采用老师问――幼儿答,幼儿问――教师答,幼儿问――幼儿答等模式进行尝试。多元化的提问方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相互激发,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有了更多的提问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自我提问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四、探寻集体教学中提问的语言特点

集体教学活动提问时,幼儿根据教师口头提问来回答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语言至关重要。

1.应做到准确、严谨、清晰、简练,并且通俗易懂。教师在幼儿回答之前提供思考的时间,提问以后,等3―5秒或更长的时间,可以增加幼儿回答的内容,并鼓励幼儿在较高水平上进行思维。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幼儿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幼儿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幼儿与幼儿间相互启发;排圆形或半圆形的座次,创造有利于幼儿参与的环境。

2.技巧性提问的语言特点

由于大部分教师课堂提问都是使用语言的,所以提问的技巧大部分体现在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对幼儿教师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将其语言特点概括如下:

(1)语言的生动性

“水烧开了,沸水宝宝感到很热,沸水宝宝会怎样?你们能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吗?”……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老师一句简单的符合孩子个性的话语,就能激起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可见如何将成人生活中的抽象知识、科学语言转化成幼儿能理解的具体知识、形象语言非常重要。

(2)语言的导思性

“假如你是小蝌蚪,当你找不到妈妈时会怎样做?”这样的提问具有导思性,即具有能够引发幼儿思考的性质。如果局限于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那么就不会产生认知失调,幼儿的认知水平就难以提高。所以,幼儿教师提问应以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幼儿最近发展区为标准,引导他们思考,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促使他们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3)语言的具体性

幼儿的思维活动与日常积累的经验表象直接相关。例如,给4岁的孩子讲《影子的故事》。当老师讲到“你会做什么,影子也会做什么”时,幼儿会立即起身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做出各种姿态,还会急切地说:“看,看,影子在扭屁股呢!”因为此前幼儿已经有关于影子的知识经验,很容易依据老师的提示语言从已有的经验中将记忆提取出来。如果老师的提问是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是幼儿经历过的具体事件,那么很快就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4)语言带有想象成分

3―6岁是幼儿发展想象思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有意想象开始萌芽,再造想象进一步发展,创造想象开始出现。所以,教师要注意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提出带有想象成分的问题。幼儿教师可以提出启发幼儿想象的问题,如“假如世界上的小动物都不存在了,那么我们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月亮姐姐一见到太阳公公就躲起来?”……

五、重视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答问评价,鼓励幼儿质疑问难

对幼儿的答问进行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双向反馈,创设生动活泼的集体教学活动气氛。幼儿回答问题后,非常期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对于幼儿任何正确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不应该吝惜自己表扬的话语;对答错者不能讽刺和挖苦,要对出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有利于调动幼儿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提问”是教师日常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如果能够在不同教育情境中灵活运用提问,使用生动、诙谐、自然的语言,发现每个幼儿的特色,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主动思考和学习,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把握住了主体教育的实质。

篇1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技巧。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具体明确

我们在提问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范围、程度、角度等认真设计,加以限制,不能问得太宽或太窄。比如问:“这篇文章有何特点?”这是范围较宽的大问题。文章点有结构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这样提出的问题范围宽,较笼统,不易回答。类似的大题目不宜过多。学生不能回答该类问题时,要进行引导、分解、提示。

又如:“《尊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是怎样说的?”这就是显得太笼统、太模糊了,使人不得其解。如这样问:“这句话是在什么环境下说的?”这就具体明确得多。

二、提问要新颖

提问要做到新颖、别致,就是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而带全文。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其积极思维。比如教《一件难忘的事》(习作训练),写作时要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都可以作为问题来提问学生,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应是层层引导,层层深入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抓住全文的文眼,有条理的进行提问。从而让学生有根据、有兴趣的去解剖答案,使他们感到成功感。提问重在开导、启发,启而得法。

(1)定向点拨,启发思维。现在的学生思维很开阔,因为他们接触到的都是一些新事物,所以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当老师头脑一热之时,就会偏离方向随他们而去,从而越来越回不到你所设想的地方。因此无论何时,教师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回答既要加以肯定又要加以适当的否定,要避免我们的“火车”偏离轨道。对此,我们要“定向”。“定向”就是确定方向、目标,“点拨”就是指点、开导,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教师对自己的提问,应先准备好一个明确的答案,并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及怎样给予引导。对东拉西扯、离题的回答,教师要定向引导,及时点拨,使学生的.思路步步触及问题的实质,最终得到正确的解答。

(2)转换点拨,举一反三。当你抛出一个问题,全班毫无反应,根本不见任何手的动作,说明学生对你的问题有疑问,不能理解,更不可能作答了。提问中,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往往不能迅速回答。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和盘托出,更不能叫别的学生回答,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看“困难”出在什么地方,从而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做相似类比,深入浅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由此及彼,这是课堂提问中最常见的,因为我们的知识是彼此接而相通的。使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应启发引导,使学生在问答过程中温故而知新,触类旁通,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

(4)分解问题,化整为零。有时提出的问题综合性强,范围较广,学生往往摸不着头绪,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小问题,以大领小,从小到大,各个击破,再综合探索大问题。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洗补衣服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小金花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最后,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志愿军认为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三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这就明确体现了我们提问要求具体明确,要求有启发性,要定向点拨,要分解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作答。

四、提问要难易适度

问题要难易适度,是说设计问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年龄、智力水准、生活阅历等诸多因素。题目不能太浅、太易。太浅、太易既完成不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调动不起学生们求知的欲望,激不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题目也不能太深、太难。太深、太难学生会感到目标太遥远,实现的可能太小,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这好比让学生们摘桃子,不用跳就唾手可得,没劲;反复跳总够不着,扫兴;跳一跳能摘到,他们就能尝到摘桃子的甜头。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授《我是你的儿子》一文,为了启发学生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了解焦裕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课文是以时间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请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②文中通过几件事情讲述了焦裕禄?③这些事情反映了焦裕禄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五、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六、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

课堂提问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不足。

总之,教师要注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吃透教材,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研究提问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完善,让提问成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平台,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13:浅谈英语教学的提问技巧论文

浅谈英语教学的提问技巧论文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起到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而教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课堂提问;英语教学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沟通互动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具有指明方向、承上启下、诱发思维、转变气氛的作用,通过提问能够表达教师的教学要求,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原因,让学生有更多的激情和兴趣去探索,但是如果教师没有经过准备而是随心所欲地提问很可能会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应积极准备,认真思考合适的问题点,在授课中注重提问的技巧和方式,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当前英语课堂提问存在问题

1.形式主义。由于英语教学在现代教学中起步较晚,几乎没有与此相关的经验。教师在提问问题的设计上容易出现较多问题。例如,提问问题深度较浅,无法给学生带来思考与想象,如:whitiswrongwithyou?这种提问只是记忆性知识的问答,无法确认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水平以及疑难点在哪里,导致教学失真。2.课堂提问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英语教学的问题设计应根据学习内容、目的和学生的水平等因素为依据;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深度导致学生不思考,容易打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或者提问问题过于复杂,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提问技巧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学夏璐君或学生还没学习到的内容,这或许会激发一部分学生课下预习的热情。对于知识储备量不足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容易产生受挫感,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一般而言,英语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深层挖掘潜力的程度把握,如没有疑问型、思考型的问题“why?”“howdoyouthinkaboutit?”甚至有些提问只想让学生回答出老师认为的正确答案,不认同其他创造性答案,否认求异思维,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积极学习性很不利。3.提问形式单一。当前我国多数教师的关注度往往在成绩优异的学生群体,而常常忽略了中下等学生。这极易打击中下游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中下游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难以暴露,并持续积累,久而久之他们与成绩优异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学习中的挫败感增多,进而使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学习的.负面情绪。

二、英语教学的提问的几点策略

1.首先把握好提问的整体性。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与水平,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重点积极备课,准备合适的问题,把握问题的整体构成和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承接性。通过提问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突破途径,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的思维逻辑能力。例如:当教师讲授到一个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举例的方式形成基本认知,继而让学生类举相似例子,通过联想与思考加深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2.把握提问问题灵活性,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授课伊始的提问至关重要,应做到创设有悬念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层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进行深层思考。课堂中的提问则主要讲述知识疑、难、重点,此时应加强师生互动,保持较好课堂气氛,避免因内容枯燥导致学生走神、犯困。这也是教学重心所在,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把握得当可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后是课堂末的提问,此时的提问可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学生课下学习的积极性,课下时间较充足,学生可自由发挥,此时提问也应注意为下节课做准备,起到预习铺垫的作用。3.把握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问题点,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高有低,接受能力、反应速度有快有慢,这需要教师提问时有针对性,适当多向学习成绩较差的人提问,由易到难,从而提高他的成就感,并慢慢追赶差距,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问题应适当提高难度、深度,做到精兵精炼。同时提问时注意尽量避免有规律,并先提出问题让每个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并形成理顺答案,然后点名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提问环节保持适度紧张感,促进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教师要对此高度重视,掌握好提问这项工具,做一个“善于提问者”,这就要求教师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对于何时、如何、向谁提出问题等等都要全面考虑,不能没有目的地乱问问题。优秀的课堂提问可以随时随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积极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也可以同时挖掘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篇14: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探讨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探讨论文

提问策略是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实现了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摄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必要途径。教师通过科学的设计问题,并且把握时机向学生提问,能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下,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夯实语文基础,促进学生与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需坚持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①实用性原则。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需要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本堂课的语文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在提问中,教师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②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坚持与学生学习能力匹配的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语文学习能力不同,进而对于知识的理解速度和理解程度也不同。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应该低,如果提问的难度过大,将导致这类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也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不利。而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应该较大,以扩展这类学生的思维,实现语文学习上更大的突破。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提问,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任务,具体的提问策略包括问题的设计策略、提问的时机策略以及问题的总结策略等。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的设计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提问之前,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的设计,而这也是提高提问效果的重要保证。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教师主要应结合本堂课实际的教学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应的知识点,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问题的设计,而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回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教师通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能够提高提问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提问下,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实现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语文问题的时候,还应该设计多个趣味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最佳的语文学习效果。

2.提问的时机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把握提问的时机,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将无法将提问的最大效能发挥出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在把握提问时机方面,教师需要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①教师在讲述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应给予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然后提出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采取这种提问时机的依据就是在学生理解完知识点之后再思考相应的问题,其思考的效率会更高,学习的效果也会更好。②在本堂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完之后,教师还应该提出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就是将本堂课所讲述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融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快速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当中,以实现最佳的解决效果,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不断的进步。

3.问题的总结策略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还需要对问题进行总结,而问题总结环节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了解自己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对问题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学生回答的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正确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存在着哪些不足,日后需要怎样的改正等等。教师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的总结,能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教学和科学指导下,能够快速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提问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的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能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在语文学习中还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通过有效的解决,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

篇15: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论文

谈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论文

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经常会在总结的时候问这样一个问题:

“谁能说一说,要想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学生对这个问题几乎一致的回答是:“必须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小学数学课堂上,这样的师生问答非常普遍。教师问得好,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问得不好,就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甚至导致学生形成错误概念。

前面这一问一答,连起来说,就是:要想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必须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这个结论或许会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只要遇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就必须先求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如果求不出底和高,自然就求不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如果遇到下面的问题,可能就无从下手了。

问题:在下图中,三角形abe的面积为24平方厘米,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

翻阅一些《小学数学教案选》发现,类似提问还比较普遍,比如:

●要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就必须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答:长和宽)

●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在什么条件下存在三分之一的倍数关系?(答:等底等高)

●要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就必须先把它化为分数。

为了说明这种语言的问题所在,下面我从逻辑和数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逻辑的角度看,一个命题(在逻辑学中称为“判断”)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它的逆命题与它的否命题是等价的。但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并不等价。这就是说,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和否命题未必是真的。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以知道命题――如果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可以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真的/:请记住我站域名/。其逆命题和否命题分别是:如果可以求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一定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如果不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就无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的结论与原来的命题并不等价。老师将求解面积的一条途径简单化为唯一途径,极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认识。事实上,能用公式求出面积的平面图形是很少的,更一般的方法是寻求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比如在前图中,只要看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三角形abe面积的2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面积=底×高”,在数学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函数关系。函数通常描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依赖与制约关系,体现的是当自变量确定的时候,因变量随之确定。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就是说当因变量确定的时候,自变量未必随之确定。

在“面积=底×高”这一函数关系中,底和高是自变量,面积是因变量,当底和高确定的时候,则面积随之确定;反过来,当面积确定的情况下,底和高未必能够确定。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考。因此不妨把提问设计得宽泛一些,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如果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也许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1.如果两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那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那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在同一个平行四边形中,底、高、面积三者满足什么关系?

第一个问题体现的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制约,也就是函数的确定性;学生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初步体会因变量对自变量不具有这种确定的制约,只能得到两个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乘积相等;第三个问题相当于对前两个问题进行了综合和总结。学生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和讨论,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经历逻辑思维的训练以及函数思想的渗透。

任何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都依赖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或多或少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因此,教师无论具备了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采用了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慎重地对待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设计,特别是“提问式”和“结论式”的语言,一定要做到“慎之又慎”,即使小学教学也不例外。

篇1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提高学习兴趣。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讲究提问方式,提问角度,问题要提得巧,发人深省,讲求新意激发情趣,切忌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那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待同学们读完《苏州园林》之后,请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不是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障碍”,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令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问题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问题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的“矛盾”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不故弄玄虚,而把学生弄糊涂。 三、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直来直去,那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使他们“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实”。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描写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的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了,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就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想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那她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这时,可以提出关键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此处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的。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可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教学《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铺设,不费劲地回答出:“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经过教者的引导,学生肯定很容易就解决了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 五、“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有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了解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就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哪些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发散思维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另外,还加强了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培养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感觉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0
网站地图